当院长们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时,他们在谈什么?
在第十七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这场万人级的会议上,各方人士为我们呈现了答案。
从决策层的视角看,卫健部门认为,建立运行新机制是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到位,价格改革要能弥补药品耗材零加成后公立医院减少的大部分收入。医保部门则认为,如果不建立配套的支付环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将会成为空谈。公立医院唯有刀刃向内、提高效率、规范行为,才能兑现医保改革价值。
卫健和医保各自阐明态度,公立医院管理者则从多维角度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管理者眼中,质量安全要高质量,学科和专科建设要高质量,人才引育高质量,后勤管理要高质量,多院区发展要高质量,信息化建设要高质量,科技创新要高质量,医疗服务模式要高质量。
总之,医院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高质量。那究竟什么是高质量?政策文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专家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表述。但尽管如此,结合各方人士在会议上的反馈和相关评价指标,我们仍旧可以尝试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做一个关键词式的概括,那就是:转方式、提效率、调结构。
转方式,是要转变过去的发展方式,比如从大而全转为专而精,从规模转为内涵,从粗放转为精细;提效率,是要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医院和科室层面要通过发展策略优化,实现降本增效;调结构,是要调整业务结构,如门诊和住院结构、日间和住院结构、内科和外科结构、病种结构、床位结构。
转方式、提效率、调结构,知易行难,需要找到有力的抓手。从管理者们分享的经验看,当前医院发展的重要抓手有两个,一是绩效“国考”,二是医保支付,尤以后者为重。
眼下,围绕着两大抓手,公立医院开展了一系列内部的发展和管理变革,让人眼前一亮的经验层出不穷。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部分专家提出的警示:两大抓手都是双刃剑,在政策强导向下,医院部分措施会有“过犹不及”的风险。
这提示管理者,尽管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宏大的无所不包的命题,但医院在实践中仍要有的放矢,掌握火候,结合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在相关政策未到位的情况下,单点突破或某些领域先行,是比系统性推进更稳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