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指由于突然的全脑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其特征为发生迅速、持续时间短且能自行完全恢复。忽然起身、情绪高涨或身体小恙,都可能成为它的导火索。但它背后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代谢因素等多个方面。晕厥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对于部分高风险人群来说,其发生可能预示着潜在的严重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需要特别关注。
了解晕厥
晕厥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患病率高,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欧美国家甚至认为晕厥是一种“流行病”。
晕厥的病因与分类比较复杂,按危险程度可分为心源性晕厥和非心源性晕厥两大类。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所致,危险程度为高危,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有猝死的风险。就发病率来讲,非心源性晕厥约占80%左右,其危险程度比心源性晕厥低,但发作时存在即刻的摔伤风险如骨折、颅内出血等,主要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伴有跌倒甚至摔伤。
按病程来讲,晕厥可分为前驱期、晕厥期、恢复期,但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前驱期。
前驱期: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上腹部不适、瞳孔扩大、乏力、头晕、耳鸣、打哈欠、视物模糊等症状,并且因肌张力减低而出现身体摇摆。此病程可持续数秒,如果患者立即坐下或躺下则症状可能逐渐消退,否则很快进入晕厥期。
晕厥期:患者意识丧失及全身肌张力消退而出现晕倒,伴有脉搏细微、血压降低、呼吸浅、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消失、肢端冷,可能有尿失禁。此阶段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意识逐渐恢复而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患者逐渐清醒,但面色仍较为苍白,可能出现出汗(一般是大汗)、全身乏力、恶心、过度换气等症状。此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
如果发现有人晕倒,应立即保护,让其缓缓倒地、平躺,头部垫软物,解开紧身衣物,比如领带、腰带等避免外伤,如在特殊环境下应避免二次伤害。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让专业人士紧急处理。
重视儿童晕厥
儿童晕厥是比较特殊的晕厥类型,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患儿及其家长,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尽早就医:导致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众多,首先要明确是否为心源性晕厥,儿童和成年人一样,心源性晕厥为高危,故须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加强沟通:晕厥是可预防、可治疗的。患儿及家长要了解晕厥相关知识,减轻心理负担,以更好地配合检查和治疗,尤其是患儿本身。
生活护理:患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零食,保证营养摄入充足,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并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平时可穿连体裤袜或紧身裤(可增加双腿肌肉张力)、佩戴腹带(可增加腹部肌肉收缩)。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运动(可增加腿部和腹部肌肉张力)等,预防下肢或腹部血液蓄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如何预防晕厥
预防晕厥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并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适度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避免过度疲劳。
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睡眠不足导致的疲劳和低血压。
慢慢起身:从坐姿或卧姿起身时,先在床边坐一会儿,再缓慢站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引发的晕厥。
避免长时间站立:如需长时间站立,建议间隔活动腿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情绪稳定:通过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放松练习,避免情绪激动或恐慌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避免闷热环境:如桑拿、热水浴、夏天人多且通风不好的地方。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晕厥史或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应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异常。
晕厥也可康复治疗
晕厥的治疗,在国内外的指南中主要推荐康复治疗。一般病情相对严重、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患者,需要在医院或者专业的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如果病情相对较轻或功能状况明显好转,获得医生许可并确定运动的目标心率后,可按照自己的节奏居家自行康复锻炼。无论哪种康复锻炼,都需要医生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简单康复锻炼方法。我们国家的指南建议康复训练分为5级,其中,1至3级适用于病情较重、直立位训练有风险的患者,4至5级可自行居家训练。
1级卧位轻柔运动包括:腿枕挤压,躺下或斜躺在床上,在膝盖之间放一个折叠的枕头并挤压,保持10秒,重复1遍;臂枕挤压,把枕头折叠在手掌之间,挤压在一起,保持10秒,重复1遍;侧抬腿,侧卧时向侧面抬腿,然后放下腿,不要让两条腿碰到一起,重复1遍;前腿抬高,仰卧时抬起单侧腿,脚尖指向天花板,重复1遍。2级卧位有氧运动,推荐划船机、卧位踏车、游泳。3级坐位稳态运动,推荐利用坐位踏车、坐位抗阻力仪进行训练。4级直立位稳态运动,推荐利用椭圆机或跑步机进行训练,跑步机在水平位。5级常规训练,推荐利用跑步机增加斜度进行训练,或每周慢跑、步行数公里。
所有康复锻炼,强调腿部和核心力量以及心血管功能的锻炼。同时,瑜伽疗法也被证实能改善晕厥和晕厥先兆症状。有研究表明,瑜伽呼吸可以通过增加心率变异性、改善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和缓解压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无论选择哪种锻炼方式,锻炼时间均需循序渐进,开始一般是尝试每天数分钟,每周增加数分钟,直到每天保持30分钟,每周锻炼5天。
不可忽视的还有心理评估与干预。研究发现,许多晕厥患者尤其是反复晕厥发作甚至有摔伤发生的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损,且受损程度与晕厥发作频率成正比。国内一项研究显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焦虑症患病率较高,约为50.0%,其中87.5%的患者有低自尊表现,62.5%的患者经历过创伤性心理事件。躯体症状可能是患者的唯一主诉,推荐晕厥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对合并心理障碍进行专业、规范、及时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