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耳朵就像眼睛一样,是我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最重要的门户,好的听力需要细心呵护。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参与。听力残疾不仅给患者生理、心理上及家庭带来痛苦,而且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合理应对 处处留心
游泳前后不注意检查耳朵:游泳时耳道进水、呛水可能引发耳疾病,主要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一般表现为耳朵不适、有闷胀感、疼痛、听力下降以及流脓等。耳朵进水后,应让耳朵偏向一侧或用棉签轻轻擦拭。
长期戴耳机听歌:如果耳朵长期受过量声音刺激,耳蜗的毛细胞会产生代谢紊乱供血及供养不足,会导致末梢感受器受损,从而产生噪声性听力问题。如果遇到强声刺激环境(如在燃放烟花爆竹时)注意躲避并用手捂住外耳道口,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耳朵。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应该戴隔音用耳塞、耳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
身体过度疲劳及压力过大: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缺血缺氧导致进一步出现耳聋。如今,许多人的生活、精神压力增加,与之相伴的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了。突发性耳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或者眩晕、耳内闷塞感。突发性耳聋是急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因此治疗越早越好。若病症超过15天,听力恢复就较难了。为预防突发性耳聋,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一旦出现听力突然下降或耳鸣应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
对感冒、咽炎、鼻炎不予理会:分泌性中耳炎主要预防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吸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或者鼓膜置管,清理中耳积液,改善听力。因此积极治疗鼻、鼻咽部疾病,对预防分泌性中耳炎也很重要。
乘飞机时不注意吞咽动作:飞机在起飞或者降落的时候,很多人感到两耳发闷、疼痛,产生听到声音变小、头晕等症状,这是飞机从高空急速下降引起鼓室内外压力差值过大,造成的中耳损伤,即耳气压伤或航空性中耳炎。在飞机下降时,多做吞咽、咀嚼、打呵欠等动作。如感觉症状仍未消除,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用力呼气,让气流冲开咽鼓管进入中耳空气腔而消除耳闷而胀感。如果感冒患者可佩戴飞行减压耳塞,舒缓升降时产生的压力。
用力擤鼻涕及吸鼻涕:用力擤鼻涕,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部分鼻涕会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应将下巴向上抬起,手指按压住一侧的鼻孔,轻轻用力向外呼气,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便会擤出来,用同样的方法再擤对侧。
滥用抗生素:比较常用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这类抗生素对耳蜗毛细胞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发生的听力损伤常为持久性。而这类抗生素不仅影响患者本人,还可通过胎盘及乳汁影响胎儿及婴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更要慎用。而局部应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影响内耳感受器引起耳聋,有鼓膜穿孔者更应该慎重用药。
规范习惯 爱耳护耳
为了“科学爱耳护耳,共享美好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清淡饮食,尤其需要低盐饮食,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保证各种营养均衡。其次,戒烟限酒,睡前勿饮浓茶及咖啡。尽量做到充足睡眠,日常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不急不躁。人在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内耳小动脉痉挛,血流缓慢,内耳供氧不足,极易导致突聋。人的耳朵不光是听觉器官而且还是重要的保健器官。如果经常揉摩耳廓,可以有助睡眠、清火利智,使人心舒畅。
正确佩戴 加强认知
耳机种类主要分为四种。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入耳道,隔音效果好,但长时间佩戴可能不适。耳罩式耳机覆盖整个耳朵,佩戴舒适,隔音效果较好。挂耳式耳机挂在耳朵上,适合运动时佩戴,但隔音效果一般。骨传导耳机通过骨骼传导声音,对耳朵负担小,但价格较高。
应选择合适的耳机尺寸和类型,确保佩戴舒适。在使用时,将耳机插入耳道时调整至合适位置,避免不适。使用设备调节音量,避免音量过大或者过小以保护听力。注意左右声道平衡,以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
如果需要长时间佩戴耳机,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控制佩戴时间: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避免耳朵疲劳,遵循“60-60”原则是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 ,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
保持耳机清洁:定期清洁耳机表面和耳塞,避免细菌滋生。
注意使用环境: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以免损伤听力。
如出现耳朵不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耳机,并寻求医生帮助。
儿童听力 多重注意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关注孩子听力健康,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定期检查孩子听力:家长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听力检查,确保孩子听力正常。
注意观察孩子反应: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影响语言发育。
避免让孩子接触噪音:家长应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以免影响孩子听力,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听障疾病 科技助力
神经性耳聋既不可治又听不清,目前只能通过助听器与人工耳蜗作为辅助。助听器的适用对象是尚有残余听力的耳聋患者,人工耳蜗的适用对象是全聋患者或使用助听器无效的患者。
神经性耳聋的早期干预极为重要,早期干预是指早期发现、早期验配助听器和坚持佩戴助听器。助听器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高和改善听的能力,二是保护残余听觉功能,配了助听器而且坚持戴,会有效地防止听觉功能快速下降。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老年痴呆患者中,30%是听力障碍患者,听力障碍是老年痴呆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验配助听器 误区应规避
误区一:认为戴助听器会加重耳聋。这种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坚持配戴助听器会有效地防止听觉功能快速下降。
误区二:在佩戴助听器前不做专业检查与科学指导。这样的做法百害无一利,轻者达不到助听效果,重者会进一步损害听力。如戴眼镜需要验光差查看度数一样,需要检查听力损失程度,根据听力检查曲线图、各种助听器的性能及个人的要求及体验进行验配,挑选适合自己的助听器佩戴。
误区三:认为助听器的使用不需要维护。助听器是一种精细的电子产品,忌潮湿、忌高温、忌碰撞,需要精心保养。在患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导致耳内有分泌物时不能佩戴,需要积极治疗,干耳后再佩戴。
误区四:只凭借听力图购入助听器。不同的个体对助听器的感觉是不同的,一定要自己亲自试戴助听器,体会一下助听器的感觉。
误区五:单耳佩戴助听器。老年性耳聋是属于双侧耳均有听力下降,双耳的听力损失水平差别不会很大。原则上助听器应该双耳佩戴,才能够充分发挥助听器的助听作用,增加方向感,提高对声音的分辨率,听到更清晰的声音。
加强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及残联的活动。它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常年不懈地共同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