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20日是我国“心梗救治日”,这是行业发起、政府支持、全社会参与关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大众行动。今年的主题为“心梗拨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旨在提高公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加强出现胸痛症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意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发病迅速、需要快速救治的特点,设定两个重要目标,一个是对公众而言,强调“有胸痛,要拨打120”,一旦得了心梗,要通过“120”急救得到有效的救治;另一个是对于医疗机构、医生而言,强调“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即要在120分钟内开通急性心肌梗死闭塞血管。这两个“120”,构成了“心梗救治日”的主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第一位死因,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只有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才能有效挽救生命。下面,我们与大家聊一聊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常识。
高危因素 急需警惕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肌因缺乏血液供应出现坏死,使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电图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一系列持续性改变,以及血清特异性酶浓度、心肌特异性蛋白浓度的序列变化。通俗来说,冠状动脉就像庄稼地里面的水管,而心肌就是庄稼地里的禾苗,如果庄稼地里的水管堵塞,早期禾苗开始枯萎,久而久之禾苗可能坏死,所以心肌梗死实际上是心肌的坏死。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心肌梗死抢救要分秒必争。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占疾病死亡率的首位,而这一类疾病中70%至80%的人都能够被救治,且救治以后大部分都能恢复。秋冬季节转换和冬春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病因,其他高危因素有年龄、男性、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一级亲属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生冠心病)。在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脂质在动脉内膜中沉积并诱发炎症,最终在动脉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若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将导致冠状动脉管腔持续、完全闭塞,使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心肌可发生缺血性坏死。
了解症状 见微知“症”
心梗的标志症状是心绞痛,很多患者并不能准确判断心绞痛,往往会把其他疾病与心绞痛混淆,无法准确服药就医,耽误病情。可通过标志性症状准确判断心绞痛,典型的是胸骨后和心前区压榨样的疼痛,发作时也会向下颌、上肢、颈肩部、上腹部放射。疼痛主要表现为压迫感、挤压感,或者胸部发紧、发闷,胸部不适、不痛快感。值得注意的是,典型心绞痛并不表现为针刺、刀割、烧灼或撕裂样疼痛,也不会跳痛。
心绞痛发生时也可能伴有其他症状,最严重的表现为心跳骤停,也就是所谓的猝死。部分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急等不适,还可能存在烦躁不安、冒冷汗、恶心呕吐、心慌恐惧、晕厥等症状。多数心绞痛持续的时间为2至3分钟,偶尔会有5至10分钟。当患者停止活动后,心绞痛症状可立刻缓解,但由于情绪的平复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情绪诱发的心绞痛持续时间要长一些,通常为10至20分钟。如果持续超过30分钟不缓解,要警惕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急性心梗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对这部分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研究结果显示每延误30分钟,死亡风险增加7.5%。因此,争分夺秒尽早开通梗死动脉是关键中的关键。
胸痛发生 科学施救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梗症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救援: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拨打电话时,要保持冷静,清晰地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2.让患者原地休息。患者应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患者自行走动或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可以为患者解开上衣领口和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3.给予患者吸氧。如果家里有氧气设备,可以给予患者吸氧。吸氧可以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
4.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患者在发病时往往会感到紧张和 恐惧,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家属应尽量安抚患者,让其保持平静,放松心情。可以轻声安慰患者,告诉他们急救人员正在赶来的路上。
5.切勿随意给患者服用药物。在未明确诊断之前,切勿随意给患者服用药物,尤其是硝酸甘油等药物。因为如果患者血压过低,服用硝酸甘油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加重病情。但是,如果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身边正好有硝酸甘油,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患者服用。
及时就诊 挽救生命
胸痛是许多重要疾病的常见症状,因部分患者的胸痛可能预示着严重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梗死等,甚至可能随时威胁患者的生命,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临床研究明确显示,早期再灌注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其中,1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患者的死亡率只有1.6%,甚至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如果6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死亡率将增加到6%。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据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患者求治延迟明显,只有1/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而2/3的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治疗。这样的患者死亡率高、临床预后差,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疾病的预防救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规范的胸痛中心体系是改善心血管疾病救治现状的重要举措。胸痛中心可通过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以优化的路径、先进的技术结合,开辟高危胸痛相关疾病快速救治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心肌梗死患者要尽快溶栓、做介入治疗,胸痛中心不仅能够救命,还能通过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的快速联动、院前院内“绿色通道”高效衔接,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紧急医疗服务、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检验科、心外科、胸外科、消化科、呼吸科等相关专业科室)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以达到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