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亦呈上升趋势。从糖尿病分型看,以2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从患病率差异看,男性高于女性,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照护的核心,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与大家谈谈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高危人群 尽早筛查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的原因,可能包括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等。虽然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但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糖尿病筛查可使这些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
成人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前期史;年龄≥40岁;体质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缺乏体力活动者;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有黑棘皮病者;有高血压史;有高脂血症病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超重或肥胖且符合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即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宜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
对于以上人群,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或随机血糖≥7.8mmol/L,建议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对于筛查出的新诊断、年轻、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及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做好二、三级预防。
吃动结合 积极干预
“吃”关键是平衡膳食,可适当多吃些青菜、奶类,适当吃鱼肉蛋类,少盐少油,靠不吃主食预防糖尿病并不可取。应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计算每日摄入总热卡数,按约占总热量50%-60%的碳水化合物、约占总热量25%的脂肪、约占总热量15%的蛋白质比例进食,摄入食盐<5g/日。如身高175cm的糖尿病轻体力活动患者,每日主食量在半斤左右,蛋白质1-2两,脂肪半两左右。对于儿童、孕妇、营养不良者,应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适当减少蛋白质摄入,尤其要控制植物蛋白摄入,同时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
饮品方面,平时可以喝不加糖的茶和咖啡,尽量不要饮用含糖饮料。主食方面,宜选择糙米、全麦面食等,因其富含的纤维素有利于血糖控制,还可以降低肥胖、心脏病和某些癌症风险。摄入蛋白质应尽量避免吃红肉和加工肉类,以免增加2型糖尿病及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应选择更健康的蛋白质,如豆类、蛋类、鱼、鸡肉等。蔬菜水果方面,两餐之间可适当进食部分水果,如柚子、猕猴桃、柠檬、草莓等;各种绿叶蔬菜含糖量低,可适当多吃以增加饱腹感,如菠菜、芹菜、甘蓝等。
“动”需要注意运动方式、时间、频率和运动强度。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频率、时间建议在每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时心率应至少达到100次/分,或以170减去年龄后得到的数字作为适宜心率,以微微出汗为宜。1型糖尿病患者宜在餐后进行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低血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以下情况不宜进行体育锻炼:1型糖尿病情未稳定;合并糖尿病肾病者;伴眼底病变者;严重高血压或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足、脑动脉硬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等。
分级预防 严格控糖
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随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早期严格控制血糖与长期随访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下降相关。表明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血糖控制目标须个体化。对于新诊断、年轻、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严格控制血压、血脂也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建议没有明显血管并发症但心血管风险高危或极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三级预防主要是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且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严格控制血糖对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效应较弱。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行动研究显示,在上述人群中,严格控制血糖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在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采用降压、调脂及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以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建议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已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采取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微血管并发症进展及死亡的风险,但应遵循分层管理的原则。
家属参与 携手抗“糖”
糖尿病患者家属要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应涉及糖尿病知识、糖尿病的危害、自我监测等。据调查,仅有2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家属接受过糖尿病教育,只有家属和患者一起了解糖尿病知识,才能正确对待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后,可能会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悲观绝望,甚至自暴自弃。作为家属要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包容,耐心开导患者,帮助其树立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家属还应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其戒烟限酒,不熬夜。烟草中含有焦油和尼古丁,这些物质容易让身体器官受到损害。酒精需要经过肝脏代谢,酗酒会对肝功能造成影响,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喝酒容易加重肝肾代谢负担。降糖药物需要肝肾代谢,因此糖友们要注重肝肾的保护,宜及早戒酒。熬夜特别伤害身体健康,尤其是身体比较弱的朋友,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7-9小时为宜,只有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体才可以得到全面的休息,次日起床后精神才会更好。如果经常熬夜,身体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免疫力易下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也容易下降,影响身体代谢,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
最后,家属要熟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并掌握急救知识。如患者出现心悸、出汗、手抖等低血糖表现,应及时协助测末梢血糖,如低于3.9mmol/L,尽快给予糖水、葡萄糖片、饼干等食物。如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加深、加快或恶心、呕吐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血糖仪可能显示Hi,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到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