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被称为“人体化工厂”,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中心,承担着分泌胆汁、代谢、解毒、凝血、免疫等功能。肝脏也是“无声守护者”,它没有痛觉神经,即便在遭受伤害时,也无法通过疼痛的方式向我们发出警报,使得肝病往往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悄然发展,给健康埋下隐患。
3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早防早筛,远离肝硬化”,倡导全社会行动起来,普及肝纤维化的防治知识,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从而减少肝硬化的发生。
早防早筛 降低风险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进展到肝硬化的必由之路。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重要原因。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长期过量饮酒、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等,若未及时有效干预,也可发展为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
目前临床已经可以通过无创检查诊断及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并预测患者发生肝癌等肝脏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几乎所有慢性肝病均可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导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细胞癌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通过戒酒、减肥、控制血糖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等措施,可积极治疗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慢性感染,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大大降低未来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
精准分型 科学施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各型病原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甲型及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而乙型、丙型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发展为肝硬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该病症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按全球专家共识,慢性乙肝患者都应该接受抗病毒治疗,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有2%至10%进展为肝硬化,未经系统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至6%会出现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的修脚、纹身、共用剃须刀是可能的传播途径,而吃饭、拥抱、握手是不会传播乙肝病毒的。乙肝疫苗接种是重要、有效的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准妈妈可以正常怀孕、分娩和哺乳,科学的“药物+疫苗”联合预防,可将新生儿感染率降至接近零水平。自2002年起乙肝疫苗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范围后,我国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大幅下降。
虽然药物根治乙肝的几率比较低,但可以长时间抑制病毒复制,减轻或控制肝脏炎症进展,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除抗病毒药物外,保肝护肝药物亦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用,不要随意使用各种保健药物。使用药物种类越多,不但达不到保肝护肝的目的,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一定要定期复查,复查项目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甲胎蛋白、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和肝脏彩超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人群,对丙型肝炎病毒都是易感的。我国感染率在0.43%到0.6%之间,据此估算,约有600万至1000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有6个血清型,传播途径和乙肝类似,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丙型肝炎患者,由于肝硬化不能完全逆转,在清除后依然需要长期到医院随访观察,依据肝功能变化和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另外,目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率偏低,做好筛查与及时治疗是当务之急。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很容易慢性化,肝硬化的发生率高,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针对感染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口服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三个月,可以根除90%至95%的感染。预防感染,主要在于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积极认真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远离毒品和做好个人防护。
酒精性肝病:酒精对包括肝脏在内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有明显损害,同时也是致癌物质。长期饮酒史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克/天、女性≥20克/天;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克/天,就会诱发酒精性肝病。日均酒精摄入量愈多,则发生肝损害的危险性愈高。日均饮用酒精40至80克持续5年,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10至15年,可相继发生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在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4.7%,酒精因素约占肝硬化病例的20%至36%。防治酒精性肝病的关键是少饮酒或不喝酒,对于酒精成瘾者,需要药物和心理干预联合治疗。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此类脂肪肝是酒精以外的原因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的弥漫性肝脏病变,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疾病广泛共存。通俗地说,就是肝脏变“胖”了。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体检肝功能指标异常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体检已经发现转氨酶升高,但因其进展缓慢不予重视。其实脂肪肝危害很大,可导致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并且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常伴有体重超重、血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还与结肠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有关。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脂肪肝患者数量日益升高。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热量摄入多、消耗少,特别是与糖的过多摄入有关。需要说明的是,医学上说的“糖”,并不是人们狭义认识的糖,所有淀粉类食品都是高含糖食物,如大米、芋头、红薯等。
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减少高淀粉食物的摄入,控制糖的摄入,不喝含糖饮料。同时,要限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饮酒会加快、加重脂肪肝病情,多饮咖啡和茶可能有助于患者康复。
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医、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导致的肝脏损害,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
药物性肝损伤,目前缺乏简单、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的治疗手段。预防的关键在于不滥用药品和保健品。目前明确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品和保健品超过1000种,占药物及保健品总量的30%。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严重者也会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慢性的药物性肝病常常会引起肝硬化或者门脉高压综合征,最终导致不良预后。
养肝护肝 谨记要点
充足睡眠:睡眠过程中,人体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如果经常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足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到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适量饮酒,最好戒酒:酒精对肝脏的损害非常明显,长期过度饮酒,通过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导致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分为三个阶段: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患者,严格戒酒后经过调理和治疗尚有可能痊愈,而一旦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即便完全戒酒,病情仍可能缓慢加重。
合理搭配饮食:黄曲霉毒素可诱发肝癌,霉变的大米、花生和瓜子都可能含有较多的黄曲霉毒素,不可食用。胡萝卜、大蒜、菠菜、西兰花、包菜、空心菜、木耳、荠菜、蘑菇、百合等蔬菜营养丰富,可滋补肝脏,建议适量食用。此外,要合理饮食,挑食、少食也难逃脂肪肝。
爱肝行动不应只限于“爱肝日”前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要正确认识肝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酒、戒烟,不熬夜,饮食以清淡为主,注意营养均衡,定期检查,随时关注病情变化,避免“伤肝”药物,不给肝硬化、肝癌留下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