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有“沉默的杀手”之称,具有发生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因为肾脏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加上很多人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患者贻误治疗时机,当出现显著临床症状时,甚至已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所以,慢性肾脏病早期的诊断与筛查意义重大。今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主题是: “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重视肾脏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护肾健康的相关知识。
蛛丝马迹早警惕
人有两个肾脏,隐藏在腰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是血液的净化器,负责排毒、排泄代谢废物、毒物和药物等;也是人体的稳定器,调节血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还是内分泌器官,帮助造血和强化骨骼等。不难想象,肾脏一旦损伤、肾功能减退,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伤害。所以,如果有以下情况出现,一定要检查您的肾脏。
水肿:常表现为眼睑和下肢、足踝部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甚至胸水、腹水等。水肿发生常伴有尿量减少、体重增加。特别是呼吸道感染1周左右新发的水肿,应警惕肾炎的可能。
尿液改变:正常成人每日尿量1-2升。如果尿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少于400毫升/天,需要立即就医。如果每日总尿量异常增多或出现夜间排尿次数及尿量增多,也需要警惕肾脏病变。正常尿液淡黄色清亮,如出现尿色加深,像洗肉水样、浓茶样的尿液,需要完善尿常规筛查。排尿时若尿中出现类似洗衣粉样泡沫,静置后不消退,需要警惕尿蛋白阳性。
血压升高: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若出现血压升高,应警惕肾脏疾病。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因此就诊于消化内科,检查时发现肾功能异常。
面色、甲床苍白:警惕出现肾性贫血。
口气中存在氨味:因毒素在体内蓄积导致。
除此以外,如出现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皮肤晦暗、瘙痒等症状,也应予以高度关注。
高危因素早注意
糖尿病: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一般糖尿病患病5-10年以上,40%-50%的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大幅上升,糖尿病肾病逐渐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然而,糖尿病肾病的总体负担较高,导致生存质量下降以及失能、早死率增加。所以发现糖尿病后,应定期进行肾脏筛查。
高血压:高血压肾病是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造成的肾脏结构与功能改变,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高血压肾病是西方国家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病因,是我国终末期肾病的第三位病因。患有高血压的成人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30%。
肾小球肾炎: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点的肾小球肾炎,当病史迁延不愈,最终进展为慢性肾脏病。
肥胖:肥胖的成人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17%,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和糖尿病肾病往往同时存在。肥胖症通常会合并代谢综合征,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高尿酸血症:通常认为人体内2/3的尿酸是通过肾脏途径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余1/3则是通过以肠道为主的肾外途径排出体外,因此肾脏是尿酸的主要排泄途径。过高的尿酸水平使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则会导致肾脏损伤,引起尿酸性肾病,最终引发慢性肾脏病。
药物性肾病:大部分药物需要经肾脏代谢,随尿液排出。因此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累积到一定剂量,可导致止痛药性肾病;不恰当应用抗生素,以及一些肿瘤化疗药、血管造影剂等,特别是滥用中草药、保健品、偏方等,均可能造成肾脏损害。
罹患可能继发慢性肾脏病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炎、过敏性紫癜等。
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等,都有增加肾脏病变的风险。
另外,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比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病等,后代肾脏病变几率高,一定要定期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规范检查早发现
尿常规:注意有无细胞、管型或结晶,尿蛋白是否阳性。如果尿蛋白阳性,需要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如尿蛋白阴性,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定期筛查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或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评估有无早期肾损伤。如尿中可见红细胞,需要完善尿相差显微镜,评估血尿来源。
血肌酐:尿液检查正常不代表没有肾脏病,有些肾脏病仅有肾脏功能下降,因此需要检查血肌酐。血肌酐作为临床常规评估肾功能是否受损的指标,其血清含量受性别、饮食、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
尿素氮:尿素氮测定是评价肾功能的辅助指标。
血红蛋白:注意有无贫血。
影像学评估:肾脏超声可了解肾脏大小、皮质厚度和形态;肾动脉血管超声可评估有无肾动脉狭窄。
健康管理早受益
控制血压达标: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血压达标有利于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病进展,同时也能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根据个体差异合理控制血压达标范围,建议每天测量血压,可在晨起、午餐前、晚餐前和晚睡前各测量一次。如果血压控制不达标或血压过低,应及时就医。
控制血糖达标: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配合降糖药,才能使血糖达标。测量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如血糖控制不佳,应及时就诊。
保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会增加蛋白尿,加重肾脏损伤。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水肿患者需要记录24小时尿量及每日晨起空腹体重。
科学饮食: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以动物蛋白为主。透析患者应避免高钾食物,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和淀粉类食物的摄入。此外戒烟戒酒很重要。
保持适量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每天锻炼30分钟,每周5-7天。运动过程中如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如医生交代卧床静养,需遵医嘱执行。
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心健康、血压稳定。熬夜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增加感染机会,加重疾病。
注意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肾脏病复发或加重的重要诱因,慢性肾脏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感染,勤洗手、戴好口罩,避免前往人多密闭场所。一旦出现发热、咳嗽、黄痰、排尿不适、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增减药物种类和剂量,切忌自行减量或停药。
定期门诊复查:建议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乐观情绪:良好的情绪是治病良药,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疾病康复。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或欣赏音乐等来缓解焦虑、调适情绪。
慢性肾脏病多隐匿起病,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但又可防可控。通过掌握科学肾脏保健知识,坚持规范治疗和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呵护肾脏健康,持续为生命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