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当我们摄入的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后,剩余的固体食物残渣会在大肠内被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最终形成大便。随着肠道蠕动的推进,粪便逐渐积聚在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产生排便的信号,进而促使我们有了“便意”,并通过肛门排出粪便,从而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然而,某些环节可能出现障碍,导致粪便在大肠内长时间停留,难以顺利排出,便秘因此产生。
症状解析
便秘的定义通常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完全。可表现为一个症状,也可能为多症状综合体,主要表现为:
排便频率减少:通常情况下,每周至少排便3次。如果每周排便少于3次,就可能是便秘的表现。
排便困难: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有便意,但排便后感觉没有排空);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要辅助排便都是排便困难的表现。
粪便干硬:便秘时,粪便常常干硬,形状坚硬且碎裂,排出时可能伴随疼痛或不适。对粪便的性状采用 Bristol分级评判:1型:硬块状,像坚果一样硬,难以排出;2型:香肠状,表面凹凸不平,质地较硬;3型:香肠状,表面有裂痕,较为顺畅;4型:像香肠或蛇一样,表面光滑,质地适中;5型:断边光滑的柔软块状,容易排出;6型:粗边蓬松块,糊状,轻度腹泻;7型:水状,无固体块,严重腹泻。
便秘持续6个月以上则是慢性便秘,如果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但对身体其他功能没有产生影响,可经过饮食、生活调整症状得以缓解,不算便秘。
诱因追踪
膳食纤维不足:膳食纤维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如果平时饮食中缺乏水果、蔬菜、全麦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易导致便秘。
水分摄入不足:水分能够软化粪便,帮助排便。如果水分摄入不足,粪便会变干硬,排便更加困难。
过多摄入油腻食物和加工食品:这类食物难以消化,且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便秘。
缺乏运动:运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长期久坐不动会降低肠道活动,导致便秘。
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导致便秘。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止痛药、抗抑郁药、抗酸药、抗过敏药等可能引发便秘,长期服用泻药还可能造成肠道依赖性,进一步加重便秘。
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炎症、肠道狭窄或肠道肿瘤等,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从而引起便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下降,肠道蠕动速度减慢,导致便秘的发生率增加。
怀孕:怀孕期间,体内激素变化及胎儿对肠道的压迫,也可能导致便秘。
肛门问题:如痔疮或肛裂等,可能导致排便时疼痛,进而导致排便困难。
分类区分
功能性便秘:通常由排便功能下降而引起。
(1)慢传输型便秘:常由精神压力、环境变化、缺乏运动、缺水、缺乏膳食纤维、过度节食等引起,导致肠道蠕动慢,粪便运输不畅。
(2)出口梗阻型便秘:粪便到达肛门时,由于排便姿势不当、痔疮等因素,无法顺利排出粪便。
(3)混合型便秘:同时存在慢性蠕动缓解和排便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器质性便秘:是指由确切肠道病变引起的便秘,如肠道肿瘤、巨结肠、肠扭转等。
科学防治
大部分便秘都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首先需要进行生活行为的调整。
改善饮食、增加运动: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燕麦、豆类等食物富含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吃带小籽水果如猕猴桃、火龙果、桑葚、草莓等,水果籽大多是纤维类,会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约8杯水),保持粪便湿润,减少排便困难。减少垃圾食品和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肠道负担。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如散步、跑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保持规律排便时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睡醒和餐后结肠运动增强,是便意最强烈的时候,因此晨起后和餐后是排便的最佳时机。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象征性蹲厕,有助于排便“生物钟”的形成,保证每次排便时间充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预留10分钟以上的排便时间,排便时放下手机、书籍,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当有便意时应尽快排便,避免憋便导致便秘。排便时,躯干和大腿夹角约35度,是理想的排便姿势,从生理解剖上讲,肛肠角越大,直肠越直,排便就越顺畅。因此,可采用蹲姿,或坐姿时上身挺胸直腰并略带前倾,或坐姿时可在脚下垫个小板凳。
保持良好心态:放松心情,适当减压,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如长期便秘应及时就诊,找到便秘的原因,对症下药。下列七种便秘情况必须看医生:
1.以前从不便秘,近期开始便秘;
2.以前便秘,最近没有明确原因,便秘明显加重;
3.排出的大便带血、有黏液,或大便明显变细,上面出现沟槽等;
4.存在总觉得排便排不干净的直肠刺激症状,很可能是直肠有炎症甚至肿瘤;
5.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6.便秘经过饮食、运动等调节没有改善,服药效果不佳;
7.近期明显消瘦,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除外。
便秘的常用诊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要滥用泻药解决便秘。有些便秘患者滥用“通便剂”或常服用能通便的中药、中成药、润肠茶,这些做法都不可取。因为它们大都含有泻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蒽醌类物质的成分。如长期服用,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泻症状;可产生严重的药物依赖,影响肠壁神经传导,大肠不能自行蠕动,导致顽固性便秘;还会引起体内电解质流失而导致严重脱水;导致结肠黑变病发生等。结肠镜检查:医生将结肠镜从患者肛门插入肠道内,可在屏幕图像上观察到直肠、结肠以及与大肠相连的一小段小肠(回盲末端)上的病变。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直肠测压是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重要检查手段,将带气囊的测压导管轻轻插入肛门内,通过仪器检测肛门直肠压力变化,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排便的过程有没有力量、排便动作是否协调,及直肠对粪便的感知和容纳情况。如果诊断为排便障碍型便秘,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帮助掌握排便时协调腹肌和肛门括约肌运动,缓解排便困难。
答疑解惑
1.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便秘是真的吗?为什么?
女性确实比男性便秘的发病率高。原因可能有:女性情绪易波动,影响肠道运动;女性进食量相对较少,对胃肠反射排便冲动的启动减少;女性盆腔宽阔,尤其经历生育后,远端肠道排列易扭曲,且更易有直肠前突;老年女性更容易有盆底的下垂,影响排便。
2.先有便秘还是先有痔疮?
便秘和痔疮是相辅相成的,大便干硬、排便费力会导致排便动作不协调,容易挤压肛门周围的组织结构造成痔疮。痔疮是肛门直肠周围血管扩张、瘀血、水肿形成的小团块。患有痔疮会因易出血、肛周不舒服,进一步影响排便动作引起便秘。当痔疮出血量大、影响排便时,应考虑去医院检查。预防痔疮的主要途径就是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痔疮在一定范围内是可逆的,如不严重,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痔疮也会慢慢好转。
3.服用消食片、益生菌,多吃香蕉、喝黑咖啡等方法真的能治便秘吗?
消食片主要作用于消食化积,并无明显通便效果。益生菌则通过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起到辅助作用。香蕉有通便作用,它含有可发酵糖类,这些糖类能够调节结肠内的pH值,刺激肠道蠕动。事实上,牛奶、蜂蜜、苹果和柑橘等食物的通便效果可能优于香蕉。咖啡因能够刺激胃肠蠕动,并启动胃结肠反射,有助于排便,但通常在早餐时段较为明显。胃肠的起搏点位于胃的上部,进食后食物首先在胃的上部积聚,达到一定量时对该部位产生物理性刺激,从而激活胃结肠反射,这也是为何早餐后两小时内排便更为容易的原因。
4.一直没能顺利排出的粪便去哪儿了?
人体摄入的食物大部分会被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物质则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最终,大部分食物成分会转化为气体和水分,并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体表排出体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延迟排便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持续分解,体积逐渐变小、数量减少并变得更加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