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耳朵不仅是交流感情、积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载体,而不同程度的耳聋,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负担。2017年3月3日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其主题为“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耳健康,减少耳聋发生。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在言语形成中起着接受声音刺激、进行模仿和检测及矫正自身发声的作用。耳聋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问题,不仅阻碍人们学习和社交的正常途径,增加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和精神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耳聋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发病原因多样,应早防早治。
关于“耳”的常识您了解多少
耳朵是我们重要的听觉器官,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耳廓到鼓膜这一部分,实际上它的结构相当复杂。耳朵位于头颅两侧的颞骨内,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是含气空腔,里面由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共同构成听骨链;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三部分,与我们听觉有关的是耳蜗。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首先是耳廓收集声音,经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随即震动波被传递给听骨链,依次经过锤骨、砧骨和镫骨到达耳蜗,进而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流动,刺激毛细胞,毛细胞产生的电信号被听神经采集后,大脑再将电信号翻译成声音,从而产生听觉。
多种原因可引起耳聋
炎症、外伤、肿瘤、药物、遗传因素等都可以导致耳聋。0-6岁儿童听力残疾的主要原因为遗传、母孕期病毒感染、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低体重儿、药物性耳聋等;近年来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青少年听力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日渐增多的年轻突发性耳聋患者,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是主要诱因;中老年人耳聋原因依次为老年性耳聋、药物性耳聋、中耳炎、身心疾病、噪声和爆震等。
引起耳聋的原因很多,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几乎都有可能接触这些因素导致耳聋。一旦发生耳聋,应以“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总指导,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及时的筛查检测和有效的干预治疗。
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及婴幼儿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1‰,如不能及时发现,会影响儿童言语认知发育以及接受教育、就业和婚育等。然而,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听力问题又具有高度的可检测性和干预性,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进行早期检测和诊断。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听力筛查、诊断、干预、随访、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等,目前在我国已广泛开展。通常,正常新生儿出生48小时后接受初筛,在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需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初筛;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查,复查仍未通过者3个月左右转诊至北京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
一经确诊为听力损伤,应及时给予患儿相应的医学干预。如能在出生6个月内,对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早期明确诊断并干预治疗,绝大多数可以回归主流社会。干预方式包括选配助听器、安装人工耳蜗等。选配助听器后,为获得最佳验配效果,应定期调试并进行听功能训练和言语康复训练。
基因检测使耳聋可防可控
引起耳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可占到50%-60%。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耳聋基因检测技术进展迅速,截至到2015年5月,全世界学者共鉴定了97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和152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位点。
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主要有:1.明确先天性遗传性耳聋的病因,提高耳聋干预的依从性;2.早期发现迟发性耳聋,达到早期干预和预防听力下降的目的;3.发现药物性耳聋易感人群,防止耳聋的发生;4.进行遗传咨询和婚育指导,减少聋儿出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重点人群爱耳护耳要做到这些
青少年应远离噪声环境 国外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新增500万由噪声导致听力损伤的青少年。常见的娱乐性噪声包括随身听、手机、KTV、蹦迪等高音量声音,高强度的声音可使感受声音的耳蜗毛细胞产生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毛细胞死亡。而毛细胞一旦死亡,不会再生,也将失去听力功能。
为了听力健康,广大青少年及其他长期接触噪声人群应做到以下几点:1.远离娱乐性噪声及其他噪声环境;2.如确因工作需要,应做好职业防护,选择耳罩或海绵耳塞保护听力;3.使用手机时尽量将手机放在远离耳部的位置,减轻由于电磁波引发的副作用;4.佩戴任何耳机,即使音量适宜,也不可时间过长,更不可戴着耳机睡眠。
老年人应用个体化方案防治耳聋 近年全国残疾人口普查显示,听力残疾的老年人占听力残疾总人口数的76.87%。长期耳聋可使老年人产生社交障碍,导致孤独感,进而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并引起记忆力减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遗传特质为老年性耳聋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很多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耳毒性药物、噪声等,均可诱发和加速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因此,老年性耳聋的防治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同时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远离噪声环境,戒除烟酒、加强身体锻炼。对于病程较短的老年性耳聋患者,应用药物可能有效;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耳聋患者,则要根据自身情况早期佩带辅助助听装置,如助听器,以便更好地接受外界信息。
耳健康从生活细节做起
1.纠正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可以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引发外耳道炎、鼓膜穿孔。多人共用挖耳工具还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增多就与之有关。耳道内有耵聍是正常现象,且有保护作用,若排出受阻需到医院由专业人员取出;2.注意鼻部、咽部保健。因鼻部、咽部疾病可经咽鼓管传至中耳引起中耳炎;3. 避免耳内进水;4.告知儿童不要将异物塞入耳道。
医患连线:
问:准妈妈该怎样做来保障宝宝听力健康?
管华:准妈妈要有充足的营养,不能偏食;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远离烟酒;对于已经生育有聋儿的家庭,再次怀孕前要进行咨询、接受指导,最好进行基因诊断,明确病因。
问: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没通过,宝宝听力一定有问题吗?
管华:没有通过初筛,并不意味着宝宝听力一定有问题。宝宝外耳道内有残存的羊水、胎脂、分泌物较多以致外耳道受阻,中耳积液,测试时环境及体内噪声等都会影响初筛效果。对于未通过初筛的宝宝,要在出生3个月内前往定点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
延伸阅读
突发性耳聋要及时就医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患病时年龄在40或40岁以上者占3/4。仅今年2月份以来,承德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接诊突发性耳聋40余例。突聋是发生在内耳的疾病,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是主要诱因。如果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听觉过敏、耳周感觉异常,就有可能是得突聋了。突发性耳聋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防止情绪波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