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约挂号
  • 检验检查报告
  • 首页
  • 医院简介
    就医指南
    地理位置
    医院概况
  • 内科系统
    外科系统
    医技系统
    其他系统
    科室导航
  • 内科专家
    外科专家
    生殖医学科专家
    妇产科专家
    儿科专家
    其他专家
    名医风采
  • 院内新闻
    医院动态
  • 信息公告
    医疗服务
    医院资质
    信息公开
  • 科普文章
    健康视频
    健康宣教
  • 价值理念
    人文驿站
    医院文化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
  • 患者来信
    患者心声
  •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积极防止卒中发生
  • 来源:神经外科 韩广明
  • 发布时间:2016-09-14
  • 浏览:2066
  • 背景资料:今年的9月1日是第10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旨在倡导公众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获得健康、美好生活。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糖、高油、高盐和高热量的食物过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健康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的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公式:100%健康=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7%环境因素+60%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影响健康的因素中60%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的。

    脑卒中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脑卒中是指发生在脑部血管的病变,或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脑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它具有“五高”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疗花费高。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至少在200万人以上,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50万人,而它的高致残率超过癌症、心脏病等任何疾病的危害。我国存活脑卒中患者约600万-700万,其中3/4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度致残占40%以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八大危险因素应知晓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脑卒中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是只要我们培养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避免以下八大危险因素,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

    高血压 血压增高的程度与脑卒中危险的增加呈正比关系。收缩压每增高10mmHg,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增加54%,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7%;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比血压正常者高13-24倍。

    心脏病 无论在任何血压水平上,有心脏疾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概率都要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倍以上。据研究显示,有心脏病史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5.5倍,有心律不齐及心脏扩大者其危险增加7-8倍。

    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性高于男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愈频繁,脑卒中风险愈高。而有脑卒中史者复发率较一般人群高4倍。

    吸烟、酗酒 脑卒中风险与吸烟的量及持续时间相关,酗酒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的4-5倍。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其它。体力活动减少、不良饮食习惯、肥胖、口服避孕药、滥用药物、感染、血液病、高血粘度等也与脑卒中有关。

    血管垃圾六大元凶需警惕

    血管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正常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会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脑缺血而引起脑卒中。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存在错误观念,认为只有到老了的时候脑血管才会出问题。殊不知,如果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血管粥样硬化可能从青少年就开始了,而30岁以后开始加速。

    元凶一: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现在常在外面应酬的人越来越多,而餐馆里的菜大多是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的,时间一久必然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容易将血管堵塞。

    元凶二:昼夜颠倒,血管生物钟紊乱。熬夜会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粘稠度增加。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元凶三: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吸烟是导致血管发生故障的元凶之一,哪怕身体再好,一天两包烟也肯定会给血管留毒,让它一天天脆弱下去。特别是熬夜时吸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元凶四:运动少,血管垃圾多。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视。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相反,如果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随时可能被引爆的“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

    元凶五:高血压、糖尿病,拖累心脑血管。如上所述,高血压是脑卒中公认的、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发生病变,血糖高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比正常人高2-3倍。

    元凶六:坏心情,伤血管。瑞士专家最近证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

    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采用综合性技术对潜在的高危人群,特别是近期内可能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识别,然后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风险,是早期发现健康隐患、有效控制脑卒中发生的关键环节。

    年龄在40岁以上,同时符合下列8项中3项以上者,以及既往有脑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进行脑卒中筛查:1.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或明显脉搏不齐。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7.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6kg/m2)。8.有卒中家族史。

    正确的筛查步骤是:首先在专业脑卒中门诊做危险因素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做无创、快捷、价格低的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可使约90%的人明确有无高危因素。如果确有需要,再做CT脑血管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DSA)等。根据筛查结果,确定为脑卒中高危人员且存在血管病变者,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药物治疗、血管内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脑卒中发生危险系数较低者,可只进行饮食、运动方面的调整,也就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持之以恒。

    做好“ABCDE”有效防治脑卒中

    A:积极运动(Accumulate sexercise) 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过度疲劳为度,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的沉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改善脑血管功能、减少脑卒中发生大有裨益。运动可遵循以下原则:“一”:每天至少锻炼一次;“三”: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五”:每星期锻炼5次;“七”:每次锻炼的心率要达到170减去年龄。

    B:体重指数控制(BMIcontrol) 即保持体重指数BMI在18.5-24.9范围内。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C:戒烟限酒(Cigarettequitting) 戒烟、控制饮酒是防治脑卒中发病的重要措施,吸烟可谓“百害而无一利”。经常大量饮酒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诱因,每日应限量饮酒,葡萄酒<100毫升、60度白酒<25毫升、啤酒<300毫升

    D:合理饮食(Diet) 饮食需遵循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纤维五大原则。每天油脂合适用量为大约2平勺食用油,食盐用量为<6克。

    E:情绪(Emotion) 乐观稳定的情绪、平衡舒畅的心态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脑卒中后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要多与亲友和医生交流,增强康复的信心。如果心理调节不能缓解,应及早进行药物干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清除血管垃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去除的外科操作过程,消除来自颈动脉的血栓栓子,预防由斑块脱落引起的脑卒中;改善或恢复缺血区域脑组织的血流,起到预防或缓解脑卒中症状的作用。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作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美国每年约15万人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2013年国家卫计委推荐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首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不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等特点。承德市中心医院作为我市惟一一家“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已成功为多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使他们有效地远离了脑卒中的威胁。


  • 就医咨询电话:
  • 0314-2029912
  • 非正常工作时间咨询电话:
  • 0314-2022468
  • 健康体检咨询电话:
  • 0314-2025589
  • 投诉电话:
  • 0314-2039677
  • Copyright © 2025 www.cdszxyy.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德市中心医院 版权所有地址:承德市双桥区广仁大街11号
  • 冀ICP备16022478号 冀公网安备13080202000780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