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气候的变化会引起人体内在环境的变化,恶劣的气候使人体血管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寒冷、潮湿、气压低等气候原因都可能引发患者脑卒中。时下正值季节交替,随着天气转凉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使原来已有病变的血管发生狭窄甚至闭塞或破裂出血。因此,季节交替要谨防脑卒中的发生,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动脉硬化的病人更易发生脑卒中,因此,了解脑卒中防治知识,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
脑卒中(Stroke)俗称脑中风,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存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它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
如何早期识别脑卒中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
1、全脑受损害症状: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2、局部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
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
偏身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感觉不舒服。
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
失语,即说不出话,或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不理解也写不出以前会读、会写的字句。
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即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觉自身旋转。
复视,即看东西成双影。
发音、吞咽困难,说话舌头发笨,饮水呛咳。
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
哪些人易患脑卒中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年龄是重要的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
2、性别。男性有雌激素少及不同程度的情感压抑或暴躁的特质,脑卒中发生率比女性大约高30%。
3、家族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是易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4、种族。不同种族的脑卒中发病率不同,有色人种脑卒中发病率高于白色人种。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肥胖、缺少体育锻炼、脑动脉狭窄、心脏病变。其他还有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高凝状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妇女激素替代治疗、脑血栓后抗凝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
三级预防很重要
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还能减少复发机会,保障生活质量。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性预防或根本性预防,主要是避免和控制导致脑卒中的各类和各种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脑卒中发病期的预防,是指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脑卒中先兆如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给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防止或减慢脑卒中的发展。
三级预防
对已患脑卒中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进一步加重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脑卒中发病后期的预防,主要是病后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防控脑卒中从青年开始
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所有器官疾病发生的源头,维护血管健康是防止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血管老化过程漫长而无声无息。首先内膜开始软化,经过胆固醇结晶累积、钙化等,血管逐渐硬化、老化,最终狭窄,产生供血不足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生活方式致使动脉粥样软化,且主要侵袭年轻人。抽烟、喝酒、食肉过多、肥胖、长期疲劳状态、压力大,饮食量大等,都是伤害血管的危险因素。
就心脑血管疾病而言,虽然在中老年发病,但在青年期防控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青年时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起因。简单地说,要想中老年以后远离心脑血管病,就要从青年时期开始预防“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脑卒中如何进行家庭急救
发现了脑卒中患者后,做到以下几点对于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
1、保持镇静并将患者平卧,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如果患者清醒,要尽量安慰患者使其情绪平稳,不要过于躁动。
3、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
4、高热病人,可在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冷水毛巾湿敷等物理降温方法来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
5、如果患者昏迷,不要大声叫喊或猛烈摇动,要将其平卧,头部转向一侧,这样呕吐物就能流出口腔,防止窒息。
6、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或将患者头部后仰,用双手托起下颌角,头部转向一侧。
7、如病人有抽搐时,可用竹筷缠上软布塞入上下齿之间,以防舌被咬伤及窒息。
溶栓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佳救治方案
目前,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方法,但必须在特定时段(发病4.5小时内)进行。研究发现,在4.5小时内采取溶栓治疗,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使受损的大脑重新得到血液供应,恢复其功能。所以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一定要珍惜宝贵的4.5小时。“言语含糊没笑脸,胳膊不抬奔医院。”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健康。
掌握好三个半分钟 人体在睡眠
时各项生理机能维持着低速运转,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人醒后从熟睡状态转换到活动状态时,如果立即下床或动作较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要掌握好“三个半分钟”。所谓“三个半分钟”就是早晨醒来不要马上起床,而是要有步骤地分三步起床:
第一步:醒来以后继续躺在床上半分钟,睁开眼睛,伸伸懒腰,不要立刻起床。
第二步:坐起来后靠在床头半分钟,左顾右盼。
第三步:挪到床边,把腿下垂,再等半分钟,觉得自己的反应活动正常了再下床。
预防脑卒中把住入口关
脑卒中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对无吞咽困难者,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即低盐、低糖、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四低两高)为主。每餐不要吃太饱,以少吃多餐为宜。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籽、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食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血管亦有保护作用。第四,可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第五,每日食盐在6g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脑卒中患者不利。第六,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此外,少喝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饮暴食。
医患连线
问:发现有脑卒中患者,能立即按人中穴急救吗?
韩广明:当发现有脑卒中患者时,千万不能按人中穴。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在精神上受到刺激的时候,比如被气晕或吓昏的情况下,按人中穴才会起一定作用。但当面对的是一位脑卒中病人的时候,按人中穴非但不会起作用,相反,病人会因为这种按压而堵住气道,造成窒息。正确的做法是: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领、裤带,切忌随意搬动病人,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