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黄帝内经》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理论,夏季阳光充足,气候炎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阳气最旺盛,脏腑功能活跃,生理代谢旺盛。但是有很多人在立夏以后,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大便干结,甚至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烦躁易怒等不适症状,还有些人出现气短懒言、乏力困倦,这些都是“阳气”惹的祸,需要调养身心。
何为“阳气”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人的生长发育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具有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夏季人体阳气充斥在外,供人体生长发育,防止外邪侵入。中医讲究“顺时养生”,自然界夏季太阳温煦作用最强,《黄帝内经》将心比作人体的太阳,就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阳气的生成就会多,这些阳气就如太阳一样,使人体感到温暖。心有什么生理功能呢?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主神志,可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心在液为汗;心之苗为舌。所以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就能有充沛的阳气,人体生命活动就会旺盛。
夏季更易阳气盛衰
阳气的盛衰是与人体的“太阳”——心的功能盛衰息息相关的。如果阳气太旺盛,温热太过就会出现“上火”症状: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或者舌苔黄,舌头像开水烫的感觉,小便黄赤、大便干。阳盛也是心主神志的功能过盛,表现情志上烦躁多疑、失眠早醒、情绪波动大,女性朋友还会因此引起月经的改变,伴有痛经。阳气过盛,会引起心的生理功能加速,就会耗伤心血,引起心的功能减弱,不能产生足够的阳气,导致人体阳气衰弱。另外夏季人们贪凉饮冷,寒入脏腑,直接伤阳气,也会引起阳气衰弱。表现为:怕冷汗出,腹痛腹泻,月经量少,同时还有情绪低落,懒言少语,失眠多梦。阳气具有防御外邪的作用,阳气失调引起疾病的特点是发病迅速,俗语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及时调养非常有必要,否则会形成“病根”,缠绵难愈。
科学睡眠补阳气
与夏季对应的脉象是“洪脉”,即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这表示阳气充足在外,这样的脉象在夏季是正常脉象。但是在门诊就诊的人群中,这样脉象的人不多,尤其“心经”、“肝经”的脉象70%以上是“沉细脉”,没有洪大之象,表示阳气不足,气血不足,无力充斥于外。这些人大都有熬夜的习惯,众所周知,在夜间11:00至次日1:00属胆经,1:00至3:00属肝经,这时候熟睡才能养血生血,如果这个时间段不睡觉,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定会耗血伤血;中午11:00至下午1:00属心经,此时睡眠养心,好多人凌晨才睡,这个时候刚好起床,是不能够养心养阳气的,所以即使在阳气旺盛的夏季,也会每天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甚至破坏人体平衡而引发疾病。足够、科学的睡眠越来越需要人们重视了。根据中医理论,《黄帝内经》有过精辟的阐述:“夜卧早起。”正常人的睡眠时间每天7小时左右,夏季讲究“晚睡”也应该在夜间11:00时之前入睡,而且要在中午小睡。这样人体阳气充足,达到养生的目的。
合理饮食养阳气
炎热夏季,很多人开始泡菊花茶、煮绿豆汤、吃苦瓜,这些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人体阳气在外,就会觉得温热,这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健康人群并不需要清热。身体状况都很好的情况下,正常饮食,五谷杂粮就是最好的补品,不建议朋友们刻意去研究某种药物来养生。对于感到“上火”的人,要分清是“实火”还是“虚火”,对于失眠烦躁的人,也要分清“阳气盛”、“阳气衰”。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病症都要分清“虚”、“实”。中药是讲究性味归经的,菊花、绿豆、苦瓜这些都属凉性,夏季我们阳气在外,换句话说就是内部阳气是相对不足的,而寒凉的食物直接进入体内,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不能挡住属于阴的寒凉物质,阳气受损,达不到养生的目的,长期食用,甚至还会引起脾胃寒凉如腹痛腹泻、痛经,肾经虚寒如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等。夏季脾胃的养护也非常重要,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即使是有“实火”,祛火也要适可而止,不能长期应用“败火药”,建议大家在服用中药之前,先经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切不可自行用药。
平心静气调阳气
阳气与人体脏腑的心关系最为密切,中医理论认为心位于人体中心,就像大自然中的太阳一样。心不仅主血脉,还主人体的情志。夏季酷暑难耐,引起阳气的不断升腾,心主神志的功能太过,人们会引起焦躁的情绪,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躁动不安、失眠多梦。阳气太过就会损伤,继而阳气不足,表现为郁郁寡欢、疲乏无力,对事物没有兴趣,甚至抑郁。所以炎炎夏日戒躁制怒,心静自然凉,势必为养生要诀。参加积极向上的活动,能够激发人的正能量,使阳气得以平和释放。建议大家到外面吸收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尤其是高山的清气,《黄帝内经》认为:“清阳为天”,轻清者上行为天,故高处自有清气在,以调整人体的阳气。
女性养生之道
中医理论认为女为阴,女子在夏季要保养好阳气,以达到阴阳平和。在夏季,女性朋友阳气升发在外,情绪波动大,失眠烦躁,月经不调,面色晦暗,时间久了会导致疾病。特别提醒女性朋友,夏季养阳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夏天女性朋友需要注意的几点。忌用生水。生水,即没有煮沸的水,中医认为生水有阴柔、寒凉之性,饮用后会伤脾、伤肾,脾肾受寒而出现腹痛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等。忌久穿长筒丝袜。长筒丝袜能展现女性的美丽,但是久穿会束缚皮肤的阳气,阳气本身就是发散在外的,有丝袜裹在皮肤上,气郁闭在内,使得阳气闭塞,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久穿丝袜会郁闭肺气,影响肺的功能,出现气短乏力、水肿、气虚、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忌过度用香水。很多女性朋友在夏季涂抹很多的香水,切不知涂抹了香水的皮肤,经过太阳的照射会引起化学反应,产生红肿刺痛,甚至导致皮炎。正确涂抹香水的部位是太阳穴、耳后、颈后、肘内侧和裙摆的内侧,洗头时在最后一遍清水中加一滴香水,可以使头发香气久存。忌浓妆艳抹。夏季气候炎热,非常容易出汗。打浓重的眼影,汗水会把眼影冲进眼睛,引起发炎。涂过多的护肤品,会堵住脸部的毛囊,加上外界的尘土和细菌,引发痤疮。口红涂得过多,油脂会渗入皮肤,同时吸附尘土等,有害病菌就非常容易进入人体而发病。
老人养生之道
老年人阳气已经不足,夏季阳气在外,如不调养,会耗散阳气,使得身体更加虚弱。同时夏季多汗,汗为“阴液”,所以老人夏季在养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阴气”,不能用过凉的东西。这里要特别提出老人夏季养生之道。适宜着装:炎炎夏日,人体的排汗量大大增加,在着装上,老年朋友也一样要穿些凉快的衣服,最好是选择透气性好、质感舒适、宽松的棉质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晚上,一定要穿稍微挡风的衬衫,更不要久吹电扇、空调,尤其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避免外邪进入体内,引起头痛、腹泻、腹胀、关节酸痛等症状。白天出门,更要防止被烈日强光过久地直接照射,外出最好戴个草帽或打把遮阳伞。汗湿的衣服一定要勤换勤洗,保持清洁,防止暑湿并袭。饮食调养:夏季气候炎热,是阳气盛、阴气衰的季节,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消热避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适当选具有酸味的、辛香的食物,以增强食欲。科学起居:老年人的房间更要注意通风清爽,保持空气的新鲜,但要注意早上开窗,10点前一定要关闭,防止室外热气入侵。相对湿度在40%至60%之间,切记不要在屋外、楼道、屋檐下、窗口等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室内经常洒些清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既降温又能调节湿度,但一定要注意勿使室内与外界温度相差太大。正确服用药品: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老年人家里都备一些常用药品,有时“凭感觉”自行用药,但这种用药习惯危害极大,建议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品,包括保健品。还有些老人长期固定服用某种药物,殊不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所以要定期找医生咨询检查,看是否需要调整。老年人生病不同于年轻人,往往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在用药时要尽量避免过多品种的药物同时服用。应谨遵医嘱,尽可能地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质和副作用。如确有禁忌,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先使用急症的药物,待病情控制后再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必须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