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心跳,健康血压”。高血压是全球流行性疾病,全球有15亿人患有高血压,每年有940万人死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很多时候没有症状,许多人患高血压多年,自己却不知道,已至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如果不及时治疗,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和全身重要器官,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和糖尿病。
健康血压有助于保持健康心跳
高血压是引发心房颤动(异常心跳)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引起心脏泵血不规律、心动过快最常见的原因。当心脏不能规律地泵血时,心脏内壁上就会有血凝块形成,血凝块脱落后就会随着血流到达脑部,引发脑卒中。房颤发作可以是间断性的,经常复发也可转变成持续性的。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到75岁时,大约每10人中有1人有房颤。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者的3至5倍。房颤发作时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感觉心跳不规律、疲倦、虚弱等,只有通过测脉搏、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检查才能发现房颤,患有高血压和房颤,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保持健康的血压,将有助于保持健康的心跳。
要养成测血压后测脉搏的习惯
如果在家测量血压建议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健康血压标准为:收缩压(高压)小于135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低压)小于85mmHg。测血压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平静、安静;如进行了身体活动,须在活动停止至少30分钟后再测量血压;2、选择合适的袖带,采取坐位且保持后背挺直,双腿不要交叉;3、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测量;4、记录每次测量结果,以便做对照比较。建议朋友们养成在测量血压后测量脉搏的习惯。脉搏超过100次/分钟为心动过速。如果心跳不规律,电子血压计很难检测出,最好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一项无痛性的心脏检查项目,该项检查通过描绘心脏电活动图形,确诊是否有房颤。
良好生活习惯让自身远离高血压和房颤
1、限盐:高钠盐饮食除可以使血压升高外,还会直接损伤全身血管,引起血管硬化,导致心肌梗死或肾脏功能衰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钠盐量应在5克以内。另外,“钾”和“钙”对“钠”有拮抗作用,多吃含“钾”和“钙”的食品可促进“钠”排出体外,有利于平稳血压。含钾丰富的食品有香蕉、橘子、豆类、冬菇、枣、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笋、瘦肉、鱼、禽肉等;含钙丰富的食品有牛奶、豆制品、鱼、虾、红枣、蘑菇、木耳等。我们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中含钠盐的传统食品较多,需要加以限制,把好“限盐”这道关。
2、低脂饮食:减少脂肪摄入可以防治高血压,每人每天脂肪摄入量应少于25克,限制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奶油、椰子油)的摄入,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籽油等),限制摄入过量的胆固醇(每天少于300mg),对可食动物的肉类,尤其是动物内脏应加以限制,每天2至3两为宜,这是人体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3、多吃蔬菜和水果:研究证明,长期素食者比吃肉多者的血压低,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钾、钙、镁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拮抗钠离子和抑制脂肪的吸收。营养学和医学专家推荐:每天所进食新鲜蔬菜量应不少于500克,水果量不少于200克。
4、戒烟:烟草中的化学成分约有1400多种,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多种金属化合物,吸1支普通香烟可使心率增加5至20次/分,收缩压升高10至25mmHg,吸烟30至40支,则可以引起小动脉持续收缩,胆固醇等物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长期下去会发生动脉硬化,不但可使血压持续升高,而且容易发生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
5、限酒:中度以上饮酒与血压水平上升显著相关,重度饮酒(指每日摄入65克以上酒精)或长期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水平均较不饮或不常饮酒者高,而且脑卒中死亡率也比不常饮酒者多3倍。所以要少量饮酒,男性每日对酒精的摄入量小于25克,即干红葡萄酒100至150ml,啤酒200至300ml,或低度白酒25至50ml;女性则减半量,孕妇禁止饮酒。不提倡喝高度烈性酒。
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自己喜欢的运动,在运动中人体组织器官的氧供充分,不会因运动缺氧受伤害,运动过程中与运动后都感觉舒服、心情愉悦,运动时“说话不大喘气、语言很连续”。有氧运动达标的标准为运动后心率为170减年龄次/分,如40岁的人心率达到130次/分。有氧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防控高血压的有效措施,并作为人们获得长久、高质量健康的一个基本途径。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节气和天气来增减运动量,量力而行。
7、控制体重:国际公认衡量体重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根据我国营养学、医学研究,对于国人一般BMI应在20至24之间,超重肥胖易患高血压。控制体重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举措。具体方法就是“管住嘴(合理膳食),迈开腿(有氧运动)”。
8、心理平衡: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有密切的关系,长期情绪紧张、心理负担重,如恐惧、恼怒、狂躁、失意、怨恨、压抑、焦虑等都能使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内分泌也发生变化而使血压升高,人体抵抗力、调节修复能力下降。相反,如能加强自身学习,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纠正不良性格,抵御不良环境因素,营造温馨和睦的生活氛围、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就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9、合理睡眠:研究发现,1/3的高血压和1/5的心脏病都与睡眠障碍有关。在合理的时间(22时至次日6时),保证高质量睡眠、均衡膳食和有氧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要远离睡眠障碍的困扰,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睡眠前不吃食品,不喝酒、浓茶和咖啡,不做剧烈运动,不看恐怖或刺激的影视片,不听快音频、强节奏的音乐。
走出高血压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 现在信息很发达,血压高了自己到药店买一瓶降压药就可以了。
专家纠偏: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长期有效控制好血压。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均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千万不要轻信小广告推荐的产品,世界上绝没有用几个疗程可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生活方式改善有轻度的降压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降压药。大多数保健品对高血压没有治疗作用,有的可能仅仅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决不能代替降压药。控制好高血压,有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
误区之二:治疗措施越简单越好、用药越晚越好、药物越少越好,因为“凡药都有三分毒”。
专家纠偏:这话不完全正确,尽可能晚用药、少用药只是相对概念。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观察得出结论: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必须依据病人的患病过程、临床表现、血压水平的高低、有无相关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否已经出现相关脏器受损(如心、肾、外周血管等)、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是否同时并存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做出低危、中危、高危或极高危的危险分层的评估,来决定治疗措施的繁简、用药时间以及用哪些种类的药物等。当然,尽可能全面干预,而不面面俱到,同种类的药物不重叠使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就不用;不一定追求“新药”和“贵药”;不可以为追求降压效果而大剂量使用一种药品。
误区之三:高血压患者只要看到“药品名称”或“说明书”提示是治疗高血压的,或者听别人介绍说某种药物“疗效不错”就拿来服用。
专家纠偏:这是不可取的做法。同为高血压患者,因为年龄、性别、不同身体条件可能同时存在其他不同的疾病等情况。高血压的治疗要求“个性化”很强,必须经过医生对每位高血压患者仔细询问病史、检查、评估后,方能决定治疗方案。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则是:长期平衡达标准,终生保护心脑肾。
医患连线
问:许多人认为老年人岁数大了,血压高一点很正常,不用就诊。
郭靖涛:其实这是错误的。现在医学专家已达成共识:即使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患高血压时,同样需要正确的、适宜的降压治疗。高龄不是拒绝降压治疗的理由,高龄人群开始降压治疗的同时就开始获益,但是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循证医学显示,正确的降压治疗,可以使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下降21%,致死性脑卒中下降39%,心力衰竭下降64%,心血管死亡下降23%。
问:血压高时就立即吃降压药,血压正常了就停止服用降压药。
郭靖涛: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说明降压药物发挥了作用,不能说明高血压已被治愈,治疗高血压需要坚持终身服药。当血压长时间稳定在正常水平,或有些偏低时,要在医生的严密观察和指导下谨慎地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但不宜停药。否则,多数情况下会出现血压的反弹回升,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给患者带来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