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涉及多学科的临床危重症,以急性肾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其发病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发病数在20至50万人,因急性肾损伤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病死率高达50%以上,全国每年因急性肾损伤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者在3万人以上,急性肾损伤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2013年 “世界肾脏日”活动的主题是“急性肾损伤”,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急性肾损伤的防治,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和意识。
什么情况下肾脏会受“伤”
急性肾损伤是指任何原因导致肾脏在1至7天内肾功能突然下降,使肾脏排水、排毒、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功能障碍,并伴有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多样,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
1、肾前性因素: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肾血流量在相当程度上的变动仍可维持稳定的肾小球滤过率,即肾脏的自身调节现象。在肾脏血流灌注下降超过自身调节的范围引起肾脏缺血、缺氧及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时,即出现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容量下降,如:烧伤、腹泻、呕吐、消化道大出血、挤压伤、营养不良、严重肝脏疾病;心搏量的下降如: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药物如:安乃近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脓毒血症、外伤等。
2、肾实质性因素:肾实质性急性肾损伤是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小球疾病如:各型的急进性肾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如:药物、造影剂、重金属或有机溶剂等引起的肾毒性;肾间质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
3、肾后性因素: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是较少见病因,大约在10%以下,老年人群中多见,与男性前列腺疾病、双侧输尿管梗阻及膀胱肿瘤等有关。
总体来说,导致急性肾损伤有三大主要病因分别为肾缺血、严重感染、使用肾毒性药物。
肾脏受到损伤时的表现
患者有可能导致肾损害的原因,自觉腰痛,乏力,厌食,恶心,呕吐,或有其他严重的症状。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尿量减少或无尿。病情进展会出现全身浮肿、血压增高、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尿常规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低比重尿。也有少数患者尿常规基本正常。但抽血查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等项目是明显增高的。还会出现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异常。有些患者超声检查会发现双侧肾脏增大。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祛除病因,给予包括血液净化在内的综合治疗,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获得成功的救治。患者的肾功能会完全或部分恢复,也有少数患者会遗留永久性肾损害。
把握三个环节让肾脏免受“伤”
急性肾损伤是常见的、需及时救治的临床危重症,但急性肾损伤的大多数病因是可以得到预防的。
对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与治疗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急性肾损伤的一级预防,即在急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中采取预防措施。(1)药物引起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前性、肾小管坏死、肾内梗阻等。在使用有关药物时应对其肾脏不良反应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并密切观察肾功能的动态变化。(2)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肾小管缺血性损害。应及时治疗并控制肾前性急性肾损伤阶段的病情,预防其发展成为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应密切观察液体出入量及每日的体重动态变化。(3)以上两种情况在老年、糖尿病、感染、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等情况下尤应给予特别关注。(4)对于老年良性前列腺肥大应及时、正确处置以防肾后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第二环节,出现急性肾损伤后的早期发现及支持治疗。增强急性肾损伤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意识,重视急性肾损伤的最初诱因,在急性患者中记录尿量变化,在高危患者中连续监测血清肌酐情况,以达到对病人的早期发现、及时救治的目的。
第三环节,对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各种病因予以处理,这也是避免急性肾损伤的基础治疗。
专家支招预防肾损伤
1、出现感冒、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不要乱投医,也不要自行服药,应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在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尿量明显减少,腰痛,或全身皮疹、发热、皮肤发痒、尿色发红等表现时,要立即停用该药,并及时就诊。
3、因治疗疾病需要使用可能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要定时复查肾功能、监测尿量的变化。
4、并非所有急性肾损伤患者都会出现少尿,少数患者也可以没有明显的尿量减少,甚至会尿量偏多或夜尿增多。
5、出现少尿时一定要适当限制水分和盐的摄入,避免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6、严重的急性肾损伤几乎都需要暂时行肾脏替代治疗,以清除身体多余的水及毒素,维持内环境稳定,为肾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7、急性肾损伤虽然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肾脏疾病,但如果治疗及时,患者可以痊愈,其中寻找病因、祛除病因是治疗的关键。
8、急性肾损伤出院后短时间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感染,避免使用损害肾脏的药物,做好定期复诊。即使临床痊愈,每半年至1年也需要定期监测血压,检查尿液、肾功能及肾脏超声等,因为有部分患者会遗留慢性肾脏损害。
提醒朋友们要注意掌握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的诱因,保护肾脏,避免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警惕药物性急性肾损伤
药物有着双重的属性,如果应用合理它可以治疗疾病,如果应用不合理不仅不治病,而且会成为导致人体损害的罪魁祸首。特别是肝脏、肾脏首当其冲。因为肝、肾是人体分解、代谢和排泄药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器官,肾脏更有“人体清洁站”之称。过量、频繁地滥用药物,会使药物浓度过高,严重者除了药物直接对肾脏产生毒性外还可在肾内形成结晶并沉积,从而损害肾脏的正常功能。
近年来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逐渐增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成为内科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约占11.9%至39.4%,不仅抗菌药物及中草药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日益增多,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肿瘤化疗药物所致的肾功能损害也呈上升趋势。
药物相关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过敏体质、原有慢性肾脏疾病、血容量不足、多种肾毒性药物联用、用药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脓毒症、大手术等,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血容量不足者。老年人其生理性肾功能减退,肾脏的储备和代偿能力降低,基础疾病多,合并症多,手术本身、肾毒性药物的应用或者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易造成急性肾损伤,所以老年人使用药物时多需适当减量。已有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障碍,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在脱水的情况下还应避免或减量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ACEI或ARB类药物。应用造影剂进行检查后应强调充分水化。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肾毒性,常规剂量的某些药物亦可引起急性肾损伤,故对这些患者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尽量多饮水。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还应仔细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药疹、关节肿痛、嗜酸性粒细胞改变等,若出现上述情况,且血肌酐增高,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想到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损伤的可能。
延伸阅读
目前能导致肾损伤的药物达千余种, 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利尿药、心血管用药、抗消化道溃疡药、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甲状腺药、抗癫痫药、对比剂等,还有部分中草药。因此,用药时要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杜绝滥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
使用药物要掌握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及禁忌症,使用的方法、剂量、疗程以及合并使用其他药物等情况,根据基础肾功能调整药物使用的剂量。大量、联合、长期使用一些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尿量、水肿等情况,定时检测血液、尿液及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包括急性肾损伤在内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专家答疑
问:手术会引起急性肾损伤吗?
陈建华:外科基础疾病或严重创伤、长时间的大手术、术后常规禁饮食、失血、液体入量不足,易出现肾前性肾功能不全。加之手术中和手术后麻醉药物的使用、休克、感染、酸中毒、多器官损害、大剂量抗生素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等诱因,可导致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肾损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