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的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呼吸道疾病好发,因为冷空气对人鼻黏膜的刺激可导致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同时也会对病菌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容易诱发或加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要保持高度警觉,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防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侵害。
呼吸道疾病为何好发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其中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鼻、咽、喉为上气道,气管和各支气管为下气道。呼吸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是人体各种系统中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接触面积最大的系统。所以环境的变化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天约有1万升气体出入呼吸道,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蛋白变应原、有害气体等均可进入呼吸道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多见,最先出现于上呼吸道,随后可伴发细菌感染。
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简称上感,即感冒,70%—80%由病毒引起,只有20%—30%为细菌所致。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痛、咽干、咽痒或灼热感,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该病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冬、春季节发病率高,但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因预后良好,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只是盲目自行用药,甚至有人心存侥幸,连药物都不使用,试图依靠自身免疫力自愈,结果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病人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少部分病人可并发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或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年老体弱者易感。临床表现为咳嗽,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有血痰。咳嗽、咳痰可延续2至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憋气。该病常发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体质弱者可迁延不愈。
慢性支气管炎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一般晨起咳嗽为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痰一般为白色黏痰或白色泡沫样痰,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还可出现喘息气促等症状。每年冬季发病,持续3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同时能排除引起咳、痰、喘的其他疾病(支扩、肺结核、哮喘等),即可诊断。该病病程长,多在冬季气候寒冷或突变时出现急性发作,早期往往症状较轻,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小,而容易被低估其危害性,随着疾病的发展,其对人体的损害逐渐显露,但却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至疾病晚期虽经系统治疗亦收效甚微。及时发现、有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呵护呼吸道 关键在预防
注意居室通风,减少和抑制细菌病毒繁殖。冬天很多人喜欢待在室内,却不知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室内往往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光线,多种病毒、病菌容易滋生和繁殖,这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都以群体存在,附着在固体或液体颗粒上,悬浮于空气中,其中以咳嗽产生的飞沫带的微生物最多,极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应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但每次通风时间不宜过长,以15至30分钟为宜。
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冬天的空气干燥、湿度低,易导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加上暖气和空调的使用,使人口干舌燥、流鼻血、咽部干痒疼痛等,削弱了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易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研究证明,只有当居室空气湿度达到55%至65%时,才比较有利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为了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建议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多喝开水,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在地面洒水或放一盆水在室内,使用空气加湿器等,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强人体的舒适度,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冬季远离呼吸道疾病的根本办法还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锻炼的方式很多,如散步、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同时要适当休息,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注意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冬季气候干燥,空气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注意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内环境。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未雨绸缪。注意随气温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尽量少去“高危场所”和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雾天最好戴口罩。注意保持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衣被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以及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都要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
特殊人群做好特别防护。对于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或抵抗力低的老年人,如无禁忌,建议接种流感、肺炎疫苗。如果身边有流感病人则应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更要注意外界气候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链接:小窍门防感冒
盐水漱口 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此方法有预防作用,仰头含漱使盐水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热水泡脚 天冷时人的四肢末端较冷,每晚用40℃至50℃的水泡脚15分钟。泡脚时水要没过脚面,水凉了可再加入热水,使人对温度慢慢适应,不应一次倒入太烫的水,以免烫伤。
按摩鼻沟 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外延平行线与鼻唇沟外缘相交处,手按此处发酸)3至5分钟,可以预防感冒及在感冒后减轻鼻塞症状,也可治疗鼻炎。
揉揉耳朵 按摩耳廓,用食指和拇指轻擦耳轮,至局部发热。两耳交替按摩,每天一次,5分钟左右即可。专家称,此法是通过提高肺部防卫功能,达到抗御外邪作用,但低血压人群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