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感冒经历,有些人自以为“久病成医”,感冒后盲目采用“习惯”做法来治疗,却不知一旦进入误区,即有可能使感冒症状加重或病程延长:
常见误区之一:静脉输液加快病情好转。
纠 偏:输液并不能加快病情好转,也不能缩短病程。感冒时确实需要补充水分,但输液不如口服补液。尤其对儿童患者来说,只要不脱水,原则是能口服尽量口服,否则易产生诸如血管炎等并发症,大量液体还会对儿童幼小的心脏造成损害,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常见误区之二:激素退热快。
纠 偏:激素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但有些医生为了退热快首选激素,但激素的副作用很多,特别对于儿童,可以引起肥胖(病理性)、骨质疏松等,对发育期儿童来说弊大于利,可以说得不偿失。
常见误区之三:滥用抗菌素。
纠 偏:70%至8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众所周知任何抗菌素对病毒都无能为力。只有细菌性感冒或病毒性感冒后期合并细菌感染才需使用抗菌素,但也应在细菌敏感试验后选用相当的抗菌素。如果一感冒就用抗菌素,不但很少能起到作用,而且加重了家属的经济负担,并会杀死正常菌群从而降低人体的防护作用,还可能产生各种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滥用抗菌素后机体易产生耐药性,为以后的疾病救治埋下隐患。
常见误区之四:联合应用多种抗感冒药。
纠 偏:市场上的抗感冒药种类繁多,如白加黑、康必得、康泰克、泰诺、感康、速效伤风胶囊等,这些药的作用只是解除发热、头痛、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对感冒病原体无效,属对症治疗药,滥用或多用无益,不能缩短病程,而且这些药物中有些成分是相同的,多种联用会造成过量进而增大毒副作用,所以感冒时选一种即可。
常见误区之五:服用维生素可抗感冒。
纠 偏:服用维生素的好处很多,但却不能预防和治疗感冒。感冒在治疗上主要是支持和对症疗法。加强体育和耐寒锻炼、增强营养、提高抵抗力、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远离传染源等,才是预防感冒的有效途径。
常见误区之六:蒙头捂汗可治感冒。
纠 偏:实践证明,单靠发汗治感冒是不行的。出汗后身体似乎感觉轻松一些只是假象,并不能缩短病程,更不能痊愈。感冒后进食减少,体质较弱,如果大量出汗极易引起脱水和虚脱,使得抵抗力降低,病情进一步加重;而且感冒时往往会引起发热,如果捂着可能导致四肢抽搐甚至休克。
常见误区之七:感冒后不能吃鸡蛋、牛奶等“发物”。
纠 偏:感冒后会使人食欲减退,而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都会增加机体能量的消耗,如果不能通过加强营养及补充能量,就会延长病程。因此在患感冒后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口味宜清淡,适当多摄取一些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瘦肉、鱼类、鸡蛋、蔬菜、水果等才有助于康复。
常见误区之八:注射流感疫苗后不患感冒。
纠 偏:流感疫苗只能预防与该疫苗同一类型的流感,不能预防其他型别的流感,也不能预防普通感冒,更不能预防人禽流感。而且即使注射了流感疫苗,也要在半个月之后才产生抗体。再则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接种的疫苗对变异后的亚型就失去了免疫力。此外疫苗的保护率也不可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