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季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万物生机闭藏,阴气盛而阳气潜于内。与大自然相应,人体阳气也收敛于内,寒气易侵袭人体,造成人体阳气虚弱,体内脏腑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相,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但人们逐渐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冬季是冰冻虫伏、闭藏的季节,此时人体内的阳气也会潜藏于内,是养生、积蓄能量的最佳时节。下面就与朋友们谈一谈冬季养生的相关话题。
科学进“补”
山寒水冷的冬季人们此时选择进食补品,贮存能量,以备来年之需。提起补品,人们想到的可能就是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等等一些贵重药材。这些补品都是好东西,价格昂贵,多为滋腻的药性,但是补的不当,肥甘厚腻会加重脾胃的负担。“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结果是越补越虚,出现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失眠乏力,手脚发凉,女性朋友还会出现脸上起癍、月经不调等症状。不正确的补,会破坏人体的机能,甚至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冬季寒冷之气容易侵袭人体,脾胃受寒较为常见,出现面色发黄发暗,腹胀,不消化食物,便秘或者着凉后腹泻,手脚发凉。大枣、生姜是此季节服用的佳品。大枣具有滋补作用,归脾胃经,补气养血安神,脾胃虚寒的人服用枣汤要胜过参汤。研究表明,大枣还有抗癌作用。生姜是黄色的,从五色配五脏理论,脾主黄色,生姜入脾经,药性温,起到温养脾胃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喝点生姜大枣汤,温胃散寒,适合腹胀怕冷的人,更适合寒凉痛经的女性。喝热粥也是补养胃气的好办法。吃饭之前就应先喝碗热粥,然后再进食,这等于在胃壁上刷了一层稠稠的“涂料”,给胃壁上了一层保护膜。有了这层保护膜,就大大降低了外来的食物刺激对胃的损害,真不失为良策。如同进餐前食粥护胃一样,将藕粉、芝麻糊等稠状食品冲服,或者把苏打饼干在温水中浸泡变软后食用等方法,都是进食前给胃刷上一层保护膜的好办法。
中医“以脏养脏”理论认为,冬天脾胃虚寒,猪肚、牛羊肚炖汤是冬季补养脾胃的最好药膳,有温胃散寒、营养补虚的作用,适合于胃胀胃凉、四肢发冷、面色暗黄、起癍的人群。如果脾胃虚弱较重,在炖汤的时候加点生姜或大蒜最好。大蒜能暖脾健胃,行气消积,还有解毒作用。但是要注意,过于温热会引起胃火,耗血,所以最好在中医诊断以后再食用。
冬天人的脾胃喜暖怕冷,寒冷时节喝点热腾腾的“水果汤”,既利于补充相应的水分,也便于获取丰富的营养,同时还避免了生冷水果对肠胃的刺激。煮水果时,水温一般维持在100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水温,对水果当中的营养物质的影响不会太大,也基本能大部分保持“原生态”。从这个角度讲,煮熟了的水果的润燥、通便、促进消化之类等保健作用与生水果差别不会太大。但也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水煮或者水煮时间过长,比如猕猴桃、橙子、柚子、草莓之类就不适合煮得过久,以免这些水果中的维生素C受到破坏。
提醒大家的是,豆类也是水谷之一。黄豆入脾、大肠经,有健脾宽中、润燥的作用,还有抗菌消炎作用。但黄豆容易产气造成胀肚,所以脾胃虚弱的人尽量少吃。绿豆性寒,有清热解毒、解暑利尿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不适合食用。黑豆归脾、肾经,是补阳药,不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服用。红小豆有健脾利湿作用,适合于脾虚水肿的人。蚕豆入脾胃经,有补气健脾胃、清热利湿作用,脾胃虚寒的人也不宜服用。蚕豆过敏的人很多,不能大量吃鲜蚕豆,以免中毒。另外从形态上讲,豆类植物类似肾脏,中医有个说法是“以脏养脏”,豆类均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群。
远离情感失调
情感失调症是由于冬季特有的寒冷气候作用于人体所致的情绪抑郁、无精打采甚至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的状态。冬季神藏于内,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阳气郁闭,不能升发,容易处于情绪低沉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多见于女性和老年人。时间长了,会影响生理和精神健康,产生疾病,甚至引发癌症。所以保持情绪乐观、精神愉快、心态平和、豁达开朗至关重要。
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对于老人而言)。这时候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摄取大自然的精气,收藏于体内,是最好的“冬藏精”。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是消除冬季烦闷,改变情绪的最佳方法,保养精神的良药。
冬季健身要点
热身活动要充分。气候寒冷,人体各器官系统保护性收缩,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再加上空气湿度较小,所以使人感到干渴烦躁,身体发僵,不易舒展。如果不做热身活动就锻炼,往往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所以在冬季进行健身锻炼时,尤其是在室外,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通过慢跑、徒手操和轻器械的少量练习,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再投身到健身运动中。
衣着厚薄要适宜。冬季进行健身运动,开始要多穿些衣物,穿着衣物要轻软,不能过紧, 热身后,就要脱去一些厚衣服。锻炼后,如果出汗多应当把汗及时擦干,换去出汗的运动服装、鞋袜,同时穿衣戴帽,防止热量散失。另外,在室外进行健身锻炼更要注意保暖,锻炼完后身体发热较多,总想凉快一下,但切不可站在风大的地方吹风,而应尽快回到室内,擦干汗水,换上干净衣服。俗话说:“寒从脚下生”,由于人的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加上脚的皮下脂肪薄,保暖性差。所以冬季在室外进行健身活动特别容易感到脚冷。若头、背、脚受冷,冷空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肌体,不但影响健身锻炼效果,还会感冒生病。
环境要舒适。冬季人们习惯把健身房的窗子关得紧紧的。殊不知,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有20多升。若十多人同时进行锻炼,一小时就是200升以上。再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气体等,致使室内空气受到严重污染。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出现头昏、疲劳、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锻炼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室内进行锻炼时,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另外,冬季也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浑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同时要注意,气候条件太差的天气,如大风沙,下大雪或过冷天气,暂时不要到室外锻炼。若想到室外锻炼,应注意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
方法要合适。由于冬季寒冷,身体的脂肪含量较其他季节有所增长,体重和体围相应增加,这虽然对瘦人增重长胖有益处,但肌肉轮廓、线条和力度的发展不够理想。因此,冬季健身要提高锻炼的强度和力度,增加动作的组数和次数,同时增加有氧锻炼的内容,相应延长锻炼时间,用以改善机能,发展专项素质,消耗体脂,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另外,注意锻炼间隙要适当短一些,尤其在室外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于冷空气中。如果间隙时间过长,体温下降,易使肌肉从兴奋状态疲惫下来,粘滞性增大,这样不但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再进行下组练习时容易受伤。
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咱们来做运动”这个运动很简单,就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办公室一族可用仰卧起坐的方法,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40次仰卧起坐。也可以用“摩腹功”按摩,站立,或者躺在床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手掌旋转按摩约20次。这小小的运动,对调动“脾气”可是有很强大的作用呢。
专家提示:
戴口罩防冷。鼻粘膜里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
蒙头睡觉。把头蒙在被窝里,感觉上暖和一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故蒙头大睡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
热水洗脸。 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
饮酒御寒。饮酒后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酒劲过后,因大批热量散出体外,反而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
冬季养生美食:
红枣生姜粥:具有暖胃祛寒之功效。
原料:大米、糯米、红枣、生姜丝、红糖。
制作方法:将洗净的大米、糯米、红枣、生姜丝放在锅内,添倍冷水,煮至黏稠,放红糖适量再熬5分钟灭火,焖3分钟后,即可食用。
蔬菜羊肚汤:具有补气补虚养身之功效。
原料:羊肚300克、胡萝卜100克、土豆200克、香椿50克、姜片几片、葱几段、料酒1勺、盐5克、胡椒粉3克。
制作方法:把羊肚洗净,用少量温水加盐50克,稍加搓洗,切成丝备用;锅内加水,放入胡萝卜、土豆、葱、姜,煮至七成熟;加入肚丝、香椿、料酒;煮到肚丝全部浮上汤面时,再转文火15分钟;最后加盐、胡椒调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