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 “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口号是“糖尿病:保护我们的未来”。今年的口号是把抗击糖尿病的迫切性与保护我们下一代的未来紧密联系。同时,再一次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包括对于健康人群、医务工作者、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减少糖尿病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世界糖尿病联盟就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给出了三点信息:一是要对每个人做好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教育;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处于慢性疾病的风险当中;三是糖尿病患者仍然面临着偏见和歧视。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虽然糖尿病对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但是糖尿病又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这一疾病有一些了解。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致残、致死率,减少个人、家庭的经济。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2.85亿,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富贵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3。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治疗。所以早期发现糖尿病非常重要。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多一少"。但是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或者不典型,而表现为乏力,尤其以双下肢乏力明显,而且休息后不能缓解,从而出现周身乏力、体力下降。
2、经常在餐前出现心慌、饥饿感等症状,这是典型餐前低血糖的表现。
3、白内障、青光眼是糖尿病眼睛的并发症,因此已患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人,应警惕发生糖尿病。
4、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阳痿达50%,特别是中年肥胖的人有阳痿者,更值得高度怀疑是否患有糖尿病。
5、有些人会出现手足麻木,或伴有周身皮肤灼热感、虫爬感、踩棉感、刺痛感,这些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应及早就医,检测血糖。
6、糖尿病人并发肺结核比正常人要高出3至5倍,因为高糖环境有利于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当发现结核病难以控制时应检测血糖。
7、婴儿出生时体重如超过8斤,称为巨大胎儿。巨大胎儿的母亲易患糖尿病。
8、糖尿病人的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杀灭作用降低,易反复出现毛囊炎、癣症等感染性皮肤病。
9、早期糖尿病患者多发生于外阴、肛门、头发等部位瘙痒,也可发生全身瘙痒,另伴全身性皮肤干燥,手足部易裂。
10、肢体溃疡持久不愈者应及早检测血糖。
11、有糖尿病家族史,尤其父母患糖尿病,肥胖,血脂、血压升高者,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温馨提示:有些朋友认为,检测血糖只需要检测空腹血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仅测空腹血糖,会忽略掉很大一部分餐后血糖高的病人。如果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超标,达到了诊断标准,也可以诊断糖尿病。另外,仅依靠尿糖检测来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也是不正确的,尿糖高可能是其它原因导致的,比如说:应激状态、甲亢、慢性肾脏疾病等,因此尿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反过来说尿糖正常也不能说就排除是糖尿病。
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很重要
患有糖尿病后,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恶化会导致心脏病、皮肤溃疡和白内障等一系列并发症。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
减重:超重会延缓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从而加大控制病情的难度。适当地减重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灵敏性,改善对血糖的控制,减少对胰岛素药物的依赖。
睡眠: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并增加体内的压力激素含量。每天应该养成不间断睡足7至8小时的习惯。
减压:精神紧张时,肾上腺会分泌皮质激素增多,又称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会让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血糖上升,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加重胰岛细胞负担从而加重病情。深呼吸就是简单易行的减压方法。
戒烟:吸烟除了本身对健康的危害外,还会导致体内血液循环不良,从而恶化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
饮食:要控制糖尿病病情,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何时吃以及吃什么。糖尿病人需要平衡饮食,并保证进食时间的规律,以防止体内血糖浓度起伏过大,从而控制病情。糖尿病人应该多吃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品,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
足疗:糖尿病容易损害足部神经系统,让人难以发现小的足部伤口,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足部感染。因此足部护理很重要。建议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洗脚,注意擦干脚趾头缝隙之间的水分,防止滋生细菌。
运动:定期运动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或心脏病等并发症的危险性较低。但在运动前,要咨询医生,确定适合的运动项目。
糖尿病患者吃什么好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对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有误区,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吃什么好呢?糖尿病饮食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定时定量进餐,高纤维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戒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除了含糖量较高的明显甜的食物不能吃,其它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关键是定时定量,也就是每顿饭都要按时吃,量也要限制,每顿饭都要有少量的肉类,适量的蔬菜和主食。具体每个患者每天应该吃多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及活动强度进行科学的计算。
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少量水果,最好选择含糖少的水果,如草莓、杨梅、白兰瓜、西瓜、哈密瓜、苹果等,应在两餐之间吃,以免餐后血糖进一步升高。干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杏仁等,含热量高,可增加体重,也可使血脂和血糖升高,所以不建议食用。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一些高纤维食物,如豆类、苦荞麦、高粱米、莜麦、黑米、玉米和绿叶青菜等,有降糖、降脂、通便等作用。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低盐饮食,因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和肾病,食盐过多可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促进肠道对糖的吸收,所以每日盐摄入不宜超过5g,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每日盐摄入不宜超过3g。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患了糖尿病后不要惊慌,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糖尿病病人能够享有高质量的生活。那么得了糖尿病,该怎么做呢?
1、到正规的医院找内分泌专科医生就诊,确定治疗方案。
2、病情稳定后,要按医嘱定期复诊,调整用药。在血糖正常的情况下,建议一个月复诊一次。如果出现低血糖或其它病情变化,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
3、合理饮食和科学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如果不进行合理饮食和科学运动,而只是依靠多服降糖药就如同“鞭打病马”。
4、无论口服药物还是胰岛素,都需要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应用。有些病人,根据症状用药,认为没有症状,就可以不吃药物,或随意调整药物剂量、种类,殊不知,只有血糖非常高的时候,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而此时,糖尿病并发症可能已经发生了。
5、学会自我管理。简单地记一下自己每天的饮食、活动情况,每周至少测5次血糖(早餐前、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睡前),然后分析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原因,比如跟自己的生活规律、吃东西、运动、情绪等的关系。了解自己所吃药物的种类、剂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而不要盲目地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6、有些患者认为,对别人有效的药物对自己也有效,于是自行购买服药,结果延误了病情。因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所患疾病的程度、原因等诸多方面都不同,因此一定要根据医嘱用药。
医界前沿
糖尿病的治疗进展日新月异,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出,用以控制血糖的手段越来越多。目前,糖尿病外科手术治疗已应用于临床,它是以限制食物摄入、减少食物吸收为目的的胃肠手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胃或肠,可减少食物的摄入与吸收,从而减少能量摄取与糖代谢负荷;患者的体重减轻后,可减少由于单纯性肥胖的脂肪堆积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据2004年美国研究结果显示,77%的患者在经过胃肠手术后,糖尿病得到完全或部分缓解,即在无药物治疗或减少的情况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理想范围。我国也在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正式把手术列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之一。那么,是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术祛除糖尿病呢?当然不是!任何一种手术都存在风险,患者要到正规医院就诊,由内分泌科、外科医生进行病情的综合评估,对于符合手术条件者,要到有手术资质的医院就诊。
由于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被选择性破坏,胰岛素分泌下降或缺失,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在1型糖尿病中,这一机制的作用更为明显,基于这个病因,通过干细胞增殖、分化来修补β细胞,使其再生,并提供生命所需胰岛素,成为又一个治疗糖尿病的途径。它可以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胰岛功能的丧失。我们也可以将干细胞移植到体内相应的受损部位,恢复部分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愈糖尿病肾病、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目前干细胞移植作为最先进的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