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湿度较大,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夏季是旅游的高峰期,随着孩子们暑假的开始,此季节各种意外伤害增多。据报道2012年6月9日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同时也提示我们学生暑期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防溺水五要点
近年来,溺水死亡已成为承德地区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每年急救中心都会接诊很多溺水者,主要为青年和儿童,而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所以在此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暑期要增强安全意识,预防溺水的发生。
1、游泳时切勿太饿或太饱,最好饭后一小时下水为宜。如在江、河、湖、海游泳,必须结伴,切勿单独游泳。
2、下水前先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下水。不能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峡谷游泳,因为峡谷的水深浅不一,水温较凉,且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
3、爱好跳水的朋友,在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以脚先入水较为安全。
4、在海中游泳时要沿着海岸线平行方向,初学游泳或体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处。在海中游泳要在海岸做一标记,留意自己是否被冲出太远,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安全。
5、切勿在雷雨天气外出游泳。
溺水时自救方法:如果不幸溺水,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如果大腿抽筋,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溺时互救方法:溺水时除了积极自救外,一定要积极互救,互救包括水中救护和岸上救护两个方面。水中救护时要迅速接近,避免被溺水者抓住。 托起溺水者头部,施救者及溺水者均要采用仰泳;岸上救护时首先要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淤泥、杂草和呕吐物,以保持上呼吸道的通畅;如溺水者尚有呼吸,救护者可一腿跪着,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放在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着溺水者的头,将溺水者的口向下,另一手压在背部,使水排出;若溺水者已昏迷,呼吸很弱或停止呼吸,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谨防病从“口”入
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潮热、天气炎热的夏节。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合细菌生长繁殖。 细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包括肠毒素和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内毒素,是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常在进食数小时后发病,常见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类、能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关键是抑制细菌繁殖,把好入口关要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1、 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品。
2、生食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
3、最好选择活的海鲜。
4、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食和熟食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凉拌菜。
5、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加热。
6、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吃,一些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7、坚持锻炼,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8、消灭苍蝇、蟑螂、红蚂蚁等细菌的传播媒介。
防暑降温有讲究
夏季气温高,天气闷热,人们很容易发生中暑,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面色潮红等症状,而重者则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高温、烈日暴晒、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体质较弱等均是导致中暑的诱因。
1、要增强体质。通常体质好的人能够抵御一般的高温天气而不会发生中暑。
2、喝绿豆汤。绿豆是防暑上品,此外,豆类食品还富含蛋白质,无胆固醇,分解产物含大量尿激酶,而尿激酶能协助分解脂肪和蛋白,具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
3、饮茶。尤其是绿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成分有提神、利尿、增强心肾功能的作用。
4、避免阳光强烈时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尽量选用棉、麻、丝类衣物,以利大量出汗时及时散热,多补充水分,一般每天需要补充1.5—2升,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并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中暑救护措施: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
2、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以尽快散热。
3、尽快冷却体温,使之降至38℃以下。具体做法: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钟。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还可服用藿香正气水。
如何防雷击
1、雷电交加时,感到皮肤刺痛或头发竖起,是雷电将至的先兆,应立即躲避。躲避不及,要立即蹲于地面,两脚并拢,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最好脚下垫上塑料等绝缘物体。多人出行时,不要聚在一起,要分开避雷。
2、尽量避开树木、楼房等高大物体,如果在山上要及时离开山顶,躲到地势较低处避雷。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躲避雷雨,因为这些地方会成为火花隙,电流从中通过时产生电弧可以伤人。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尽量躲到山洞深处,两脚并拢,身体不要接触洞壁,同时要把身上的带金属的物件,如手表、戒指、耳环、项链等物品摘下来。
4、雷雨天不要用金属把伞具,不要接打手机。巨雷天气要关闭所有家用电器。
5、不要停留在屋檐下避雨。远离铁栏及其他金属物体,铁路、延伸很长的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等也应回避。
6、如果在户外游泳,遇上雷雨则要赶快上岸离开。因为水面不仅易遭雷击,而且还增加溺水的危险。
7、如正在驾车,要留在车内,车厢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紧急救护方法:当人体被雷击中后,人们会认为遭雷击的人身上还有电,不敢抢救而延误了救援时间,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伤者意识清楚,要安置成卧式,给予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及时送医院救治。如果出现了因雷击昏倒、呼吸停止,要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 如果伤者衣服着火,要马上躺下,使火焰不致烧及面部。否则伤者可能死于缺氧或烧伤。也可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伤者切勿因惊慌而奔跑,这样会使火越烧越旺,可在地上翻滚以扑灭火焰,或趴在有水的洼地、池中熄灭火焰,用冷水冷却伤处,然后盖上敷料,例如可用折好的手帕清洁一面盖在伤口上,然后送医院救治。
防晒必备功课
外出时戴帽、撑伞、穿长袖衣裤,涂抹防晒品;多吃黄瓜、草莓、西红柿、橘子协助美白;用芦荟敷肌肤,每晚全身涂抹护肤露;冰敷暴晒后发红灼伤的皮肤;保持充足睡眠,可使肌肤柔嫩光润;远离人工添加剂,少吃油炸食品,慎用激素和避孕药;同时重视以下五种“秘密武器”的作用:
1、维生素C。修复晒后的皮肤需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还须充分摄取维生素E、维生素A及钙,这些都能从食物或营养补助食品中获得。
2、番茄。番茄富含抗氧化剂番茄红素,每天摄入16毫克番茄红素可使晒伤的危险系数下降40%。另外胡萝卜的β胡萝卜素能有效阻挡紫外线。
3、西瓜。西瓜特别适合补充人体水分的流失,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对面部皮肤的滋润、营养、防晒效果很好。
4、柠檬。据研究,每周只要一勺左右的柠檬汁,即能延缓衰老、美白淡斑,并可使皮肤癌的发病率下降30%。橙、猕猴桃、甜椒和草莓也具有相似作用。
5、坚果。能够从内而外地软化皮肤、防止皱纹,但通常需要30天才能令皮肤有所改善。
暑期旅游安全
暑假期间可能会有很多家长带孩子一起外出旅游,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切记要注意安全,在山道上发生拥堵时,身体尽量贴靠山侧;一旦处于人数过于集中的环境中,尽量选择上风口站立。在旅游中要携带刀子、绳子、止血带和相应的急救药品。下面介绍一下旅游常见损伤的紧急处理:
1、关节扭伤:切忌马上搓揉按摩,应首先用冷水或冰块冷敷约15分钟。同时对扭伤关节适当制动休息,把小腿垫高,促进静脉回流,利于瘀血消散,也可就地取材用活血、散瘀、消肿的中药外敷包扎。48小时后可以进行热敷。对于扭伤部位淤血肿胀严重的,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了解是否伴发骨折。
2、外伤止血:受外伤后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非常重要:渗血主要采用伤口加压包扎止血,用创可贴、手帕等物品将伤口紧紧包扎;对头部及肢体活动性出血,没有骨折时要马上采用指压的方法,即迅速用手指将出血处向下按压,或直接压迫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这是对大出血者首先采取的应急措施;对四肢大血管损伤出血可以采用扎止血带止血。
给家长朋友们的提示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几乎每年暑假都会有一些中小学生在各种意外事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假期里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1、不私自下河游泳,不到危险的地方玩,不跟陌生人外出,不玩火玩电,尤其不要让年幼的孩子单独外出或上街,以免发生不测。
2、让孩子学会慎重交友与合理消费。
3、记住紧急报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火警电话119。
4、告诉孩子遇到危急情况时,这些电话能够救急。
5、莫把孩子锁在家里。最近经常看到报道,反锁在家的儿童,因试图翻窗出门而被困窗台,甚至自窗台坠落的事故,因此家长外出时孩子一定要有人看管,即便是离开几分钟的时间也不能掉以轻心。
6、让孩子安全上网。对于网上的不健康信息家长们可以通过在电脑安装过滤程序加以控制,如设定“拒绝黄色内容”的告警后,电脑就会自动拒绝这些文件。家长要提醒孩子,一个人在家时,不要轻易答应陌生网友的见面要求,更不要把家庭地址透露给对方或约对方来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