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春暖花开,再过几天“五一”假期也即将来临,很多朋友都提前制定了出行计划,或回家探亲归心似箭,或外出旅游兴致勃勃……然而,无论选择何种休闲度假方式,都不可忽略旅途安全和健康是愉快假期的保证。在“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之际,与广大市民朋友们谈一谈“‘五一’小长假 健康伴您行”的相关话题。
正确应对旅游突发病
晕倒昏厥:不要随意搬动患者,首先应观察其心跳和呼吸是否正常。若心跳、呼吸正常,可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唤使其清醒。如患者无反应则说明情况比较严重,除拨打120急救电话外,对失去知觉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使患者侧卧位,因侧卧时可以避免发生呼吸道堵塞及胃内容物流入气管。此外,如果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绞痛: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游玩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遇到有人发生心绞痛,先不可搬动患者,要迅速给予硝酸甘油含于舌下,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胆绞痛及胰腺炎:旅游途中若摄入过多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容易诱发急性胆绞痛或胰腺炎。患者发病后应静卧,并用热水袋在其右上腹热敷,也可用拇指压迫刺激足三里穴位,以缓解疼痛,减轻病情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毒蛇咬伤:随着天气转暖,各种小动物开始活跃,有的朋友喜欢去密林探险,被毒蛇咬伤是常见的意外伤害。每年承德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都会接诊多例被毒蛇咬伤的患者,由于蛇咬后伤口有牙痕并伴有红肿和剧痛,伤者会出汗、视力模糊、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此时要迅速用弹性条状物在伤口近心端扎结,有条件的要用清水冲洗伤口,防止毒素进入血循环,并尽快送患者去医院。
关节扭伤:切忌马上搓揉按摩,应首先用冷水或冰块冷敷约15分钟。同时对扭伤关节适当制动休息,把小腿垫高,促进静脉回流,利于淤血消散,也可就地取材用活血、散淤、消肿的中药外敷包扎。48小时后可以进行热敷。对于扭伤部位淤血肿胀严重的,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了解是否伴发骨折。
外伤止血:受外伤后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非常重要:渗血主要采用伤口加压包扎止血,用创可贴、手帕等物品将伤口紧紧包扎;对头部及肢体活动性出血,没有骨折时要马上采用指压的方法,即迅速用手指将出血处向下按压,或直接压迫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这是对大出血者首先采取的应急措施;对四肢大血管损伤出血可以采用止血带止血。
过敏性疾病不可忽视
“五一”时节,正是花开叶绿、春光宜人的好季节,也是出游踏青休闲的好时机,但是此季节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花粉过敏症、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
花粉过敏症:预防花粉过敏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春天是花粉扩散的高峰期,花粉的传播程度跟温度、湿度和风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风天或天气晴好的日子,容易过敏的人应尽量减少外出,到公园等地宜避开花朵茂盛的景点,戴上口罩、眼镜等,尽量减少暴露部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或旅游途中备扑尔敏、息斯敏等抗过敏药。
接触性皮炎:接触植物的液汁,或被植物划伤,或因植物上的毛、刺,造成局部过敏。主要表现为暴露部位局限性红斑、丘疹,严重时伴有水泡,有瘙痒或疼痛感。因此在野外郊游,尽量少接触不认识的植物,更不要攀枝折叶,以免引起过敏
荨麻疹:有些过敏体质的人,吸入花粉、羽毛及空气中漂浮的一些挥发性化学气体等,就会出现皮肤突然发痒,继而出现大小不等的扁平高起的风团,所以又叫风疹块。建议有过敏体质的人,出游踏青时要注意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在灰尘大或大风天气里要戴口罩。
预防过敏的食物有:蜂蜜、大枣、金针菇、胡萝卜。蜂蜜对花粉过敏很有效。如果坚持每天喝一勺蜂蜜,连续服用两年,就能安然度过花粉过敏高发的春、夏两季。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蜂蜜中含有的微量蜂毒起作用,它是临床上用来治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元素之一;二是因为蜂蜜中含有一定的花粉粒,人体习惯以后就会对花粉过敏产生一定抵抗力,这和“脱敏疗法”的原理是一样的。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能调节细胞内的平衡,有效预防花粉过敏症、过敏性皮炎等过敏反应。红枣中含有大量抗过敏物质——环磷酸腺苷,建议过敏者多吃红枣。金针菇含有一种蛋白,可以抑制哮喘、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即使没有患病也可吃金针菇来增强免疫力。
如果发生过敏性皮肤病,千万不要自己到药店买药膏涂抹,因为外用药中一般含有激素,长期使用会形成药物依赖,使皮肤变得粗糙、萎缩,皮疹更严重,治疗起来难度更大。因此,最好到正规医院诊治,明确致敏原因,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防止病从口入
旅游者每到一处可能都会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但是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还要防止病从口入。下面给朋友们几条建议:要选择有卫生许可证的餐厅进餐,不要光顾路边无照摊点;保持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使用未经消毒的公共碗筷。减少富含嘌呤的食品摄入,如动物内脏、骨髓以及鱼、虾、蟹、鸡、鸭、蛋等,以免引发痛风。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切忌肥肉、油炸等高脂肪食物;保证熟食,且趁热食用,切勿生食海鲜,尽量少喝含糖饮料及碳酸饮料,白开水或矿泉水是旅游最佳饮品,每天应保证饮用2升左右的白开水或矿泉水。
时下正值万物复苏,植被开始生长,有的朋友们喜欢采摘野菜,但是在摘采、食用野菜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很多野菜都有药用价值,能够强身健体,但是野菜性寒味苦,属于清热败火的食物,因此长期脾胃虚弱、虚寒以及患有胃肠炎的人不适合吃野菜;挖野菜要到山间野外,选择没有被污染的地方,最好不要到农田里挖,以免挖到被打过农药的野菜;野菜不宜多吃,有些野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很多,而这两种物质均对人体健康有害。
旅行必备药品
1、抗感冒类药物:如酚麻美敏片、复方盐酸伪麻黄碱胶囊、Vc银翘片、感冒清热冲剂等。如去南方旅游,还要带上藿香正气类等防中暑的药品。
2、止泻药:止泻药可更好地呵护肠道健康,如:黄连素片、呋喃唑酮片、诺氟沙星胶囊等。
3、抗过敏药:春季是过敏症的多发季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可镇静、止吐,消除各种过敏症状、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虫咬皮炎等。氯雷他定片可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症状,如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
4、滴眼液:沙眼患者、隐形眼镜佩戴者以及其他一些容易发生眼睛疾患的人,带一小瓶滴眼液可以在旅途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5、外用药:出门在外带上创可贴、云南白药之类的外用药,可以对划伤、扭伤、关节肿痛等外伤起到止血、预防感染、减轻疼痛的作用。
6、缓解胃部不适药:颠茄片可以解除胃肠痉挛性疼痛;乳酸菌素片可用于消化不良、肠内异常发酵、肠炎、腹泻等;法莫替丁片可抑制胃酸,用于胃溃疡、胃痛。
7、防晕车类药物:有晕车、晕船、晕机的朋友必备茶苯海明片,可在动身前半小时服用50毫克,途中必要时再加服1片,但高血压、甲亢、心悸、青光眼患者及新生儿、早产儿、哺乳期妇女等忌用。
走出常见度假误区
误区之一:突击运动
上班族由于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坚持锻炼,所以许多人想在“五一”小长假突击运动,打网球、游泳、爬山、跑步、练瑜珈、去健身房……这种运动安排并不可取,突击式运动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可能比不运动还要大。对于那些平常很少运动的人来说,突然增加体力活动,他们的身体尤其是心脏很难承受,而且过量的运动极易使他们一直处于僵硬状态的关节和肌肉受伤。因此,“五一”期间只要适量安排健身内容即可。
误区二:过度“补”睡
好多人就盼着在假期里睡到“自然醒”,把所缺的觉全补回来……假期里也要保证起居规律,过度昏睡会彻底打乱生活规律,睡上两三天后,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会头晕、全身不舒服,而且可能造成睡眠紊乱。有的人还会发生胃肠道失调,甚至引起神经和精神系统的问题。
误区三:疯狂逛街
爱逛街几乎是女士的天性,平时总觉时间有限不尽兴,好不容易盼到了“五一”假期,而且各个商场打折促销活动众多……商场里人多、空气流通性差、噪声大,体质较弱的顾客,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逛久了会感到闷热,甚至出现头昏脑涨、呼吸不畅、心慌气急、烦躁不安等症状,即所谓的“商场综合征”。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及时补充水分。老人和孩子逛商场最好不超过1小时。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车出行越来越多,朋友们在出发前要全面检查车况,了解行经路线路况及近期天气情况;不酒后驾车,不开带病车、疲劳车、超速车;自驾车长途行驶途中如出现故障,在需要紧急停靠时,要正确使用好警示标志,避免发生二次事故。长途旅行要尽量避免夜间行车及疲劳驾驶,遇大雾、雨、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时,要控制好车速。
一般来说,“五一”期间我国北方地区天气昼夜温差很大,要特别注意适时增减衣物;而南方地区的气温早已进入夏季,应备好夏装。旅游期间活动量大,最好穿着棉质、丝质或是羊毛等吸汗透气的天然面料衣物,尤其要选择合脚的鞋子,最好穿半新的胶鞋或布鞋,女士不要穿高跟硬底皮鞋,最好再带一双备用鞋。外出旅游能否休息得好至关重要。应该选择舒适、卫生的旅馆或饭店,住宿环境不求豪华,但求舒适安静,保证每天6小时至8小时的睡眠。房间内要经常开窗换气使空气对流,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度。住空调房时,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差幅5摄氏度左右为宜,睡前调好温度的高低,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是旅行归来满身是汗或刚洗完澡时,否则极易感冒。在条件较差的旅馆住宿,最好选择蹲式便器,如果只有坐式马桶,使用前要用自带的消毒水擦拭,或铺上一层卫生纸。至于洗澡,最安全的办法是淋浴,避免泡浴缸。
小常识
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
1、不要惊慌,保持镇静。以免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听不清楚说话内容,耽误时间。
2、要交待清楚患者居住区或是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指示附近的明显标志物。
3、要较清楚地告诉急救人员关于患者的病情,群体伤要说出大致受伤人数、伤情。
4、留下能够与现场联络的电话号码,以便急救人员与现场联络指导自救。
5、一定要等120急救人员先挂线,保证急救人员已经完整地了解施救所需要的信息。出车前急救人员一般都会打电话联系求救人,确认患者病情和事发地点等相关情况,同时指导现场自救,所以求救人或是亲属应在患者身边陪护,同时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急救热线:市区内拨打120
外县区拨打20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