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个全球性的传染病,许多国家有关于该病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先报道了手足口病,1959年正式命名为手足口病,我国于1981年由上海首次报告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目前主要是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这两种病毒引起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手足口病的流行主要以柯萨齐A16为主,近10年EV71成为了引起手足口病暴发的主要病原体。
什么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朋友们切莫忽视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感染,研究发现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患病率为100:1,也就是说每发现1个手足口病患者,就有100个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手足口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粪便中排出病毒。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的关键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其中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消化道传播主要是经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播主要指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3岁以下儿童需备受关注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6—9月份是高发期,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约半数患儿发热。主要在口、手、脚部出现斑疹、丘疹或者疱疹。口腔粘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粘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开始为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疱疹壁比较厚,疱疹内的液体较少,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皮疹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大家都非常关注手足口病的重症表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就是手足口病合并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等。出现这些合并症,就认为是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凶险,迅速恶化,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在临床曾发现少数病例变化非常迅速,来势凶猛,用医生的话就是容不得抢救就进入死亡。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那么如何发现重症病例呢?它具有以下特征:1、持续高热不退,体温高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2、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烦躁、肢体抖动、肢体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5、高血压。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7、高血糖。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合理施治策略
如果患了手足口病,首先要注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粪便等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不要随意丢弃;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出现以下症状要到指定的医院留观:1、患儿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3、发热、精神差。4、年龄在3岁以下。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出现以下症状要到定点医院住院治疗: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积极预防很重要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预防手足口病五口诀:洗净手、喝开水 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
专家答疑:
问:成人会得手足口病吗?
刘建英: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即使感染一般也不会发病,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以免传染给孩子。
问: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刘建英: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链接:
宝宝平安度夏七要点
1、调整食谱
夏天气温高,出汗多,需要为孩子增加食物的供应,多吃新鲜蔬菜可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吸收率与利用率,从而促进孩子的发育。适当地让孩子多进食一点牛奶或奶制品,特别是可多饮用酸奶,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同时还能增加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的繁殖,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
2、少喝果汁与饮料
果汁口感好,但是若饮用过多,会影响孩子主餐的进食量;吃冰淇凌等冷饮过多会危害牙齿,且易诱发肠套叠等外科急腹症。对于孩子来说,最安全的饮料非白开水莫属。
3、注意补钾
炎热的夏季会使孩子食欲差,进餐量减少,孩子从食物中摄取的钾也相应减少,加上出汗多,钾丢失的也多,因此应多食用一些含钾的食品,如紫菜汤、香蕉、橙子等。
4、限吃甜食
大量的糖分进入孩子体内,可升高血糖。当血糖过高时,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一方面促使被汗液污染的皮肤上细菌生长,易引起疮疖、痱子、痈肿等皮肤炎症疾患;另一方面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打破血液的酸碱平衡,使孩子变成酸性体质的人,从而成为多种疾病的“温床”(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的人身上)。因此,少吃甜食不仅有助于孩子平安度夏,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发生。
5、慎用爽身粉
夏天易出汗,不少父母在给孩子洗澡后扑上一层爽身粉,意在保护皮肤。但是由于爽身粉中的一些物质容易侵入呼吸道,而孩子的呼吸道发育尚不完善,即使吸入少量也不能靠自身功能排除掉。如果吸收量多,侵入支气管后可吸干分泌物,破坏气管的纤毛运动,降低防御力,诱发呼吸道感染。
6、莫用蚊香
夏天蚊子苍蝇多,家长为保护孩子往往点一盘蚊香,以驱赶蚊蝇。但是由于有些孩子会对蚊香过敏,故不宜使用。
7、勿剃光头
头发既可保护头颅,还能散发体内过多的热量,故剃光头不仅易伤及小儿皮肤,而且减弱了散热功能。最好是男孩子理成小平头,女孩子剪成齐耳的娃娃头,以利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