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特点是出现短暂性(一过性)、缺血性、局限性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前者临床表现为单肢无力、偏身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单眼视力障碍等;后者临床表现则为眩晕、眼花、视物成双(复视)、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头面部症状与肢体症状不在同一侧,即所谓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由于这些症状发生快,一般从无病到出现明显症状不超过5分钟,持续时间有的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所以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根据调查,我国城市人口TIA患病率为180/10万,多发作于50—70岁,男多于女。
由于本病持续时间很短,患者就诊时大多是缓解期,已经无症状和体征,故诊断主要是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有符合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又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时,就应考虑TIA的可能。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疾病是本病的重要因素。关于其发病机理,目前主要的现象有:
一、微血栓学说;
二、脑血管痉挛;
三、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四、颈部动脉受压;五、脑内、外盗血。在体格检查时应注意血压,特别是双上肢血压,相差若超过30mmHg则有意义;有无一侧颈、颞浅、桡动脉搏动减弱;颈动脉或锁骨上窝处是否有杂音。辅助检查可进行视网膜中央动脉压测定,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及颅内动脉壁及血流情况。其他相关病因学检查还应包括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测定、心电图、颈椎X线片、颈部及头颅核磁、必要时可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动脉硬化斑块及狭窄情况。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可减少TIA的发生,TIA的药物治疗以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为主,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可采用脑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剂、钙拮抗剂及抗凝剂等药物,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颈部大动脉或颅内动脉有明显狭窄或闭塞病变,药物疗效差。有条件者可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近年来金属支架置入术已应用于临床,该种方法对消除微栓塞,改善脑血流量和建立侧支循环均有很好的效果。因TIA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信号,当发生TIA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诊治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