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过程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何种外周动脉入路是患者所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较常采用穿刺股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途径。
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其内侧为股静脉,外侧为股神经。由于股动脉内径大,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故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常用的途径。但采用股动脉途径时发生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相对多见,如穿刺局部动脉血栓形成,拔除血管鞘及压迫止血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心动过缓,局部出血及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和外科修补术;在急性心肌梗塞(AMI)PCI的围手术期常需加强肝素抗凝和抗血小板血栓治疗,以股动脉人径行PCI易发生术后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而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尚需暂时中断肝素治疗,可引起反跳性血液高凝对靶血管构成威胁,对PCI术后疗效和病程产生影响。这些并发症会增加住院费用和延长住院时间。术后患者需要平卧,穿刺肢体制动12—24小时。
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并行,穿刺法易损伤正中神经,切开法缝合时容易将动脉缝窄或渗血,故现在很少应用。
由于手掌为双重供血,即桡动脉和尺动脉通过掌深弓和掌浅弓相互吻合交通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因此,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除此之外,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进行PCI的患者,术后即可拔除桡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后,患者即可活动,毋需被动限制体位,不但避免了局部和腰痛刺激,而且,减少了血管和出血并发症。故采用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患者痛苦小、心理压力轻,减少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对治疗带来的全身不良影响,这无疑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更重要的是术后即可拔除鞘管,并不中断肝素治疗,不影响合并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从而保证了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和安全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有一定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许多心脏中心进行PCI的首选径路。与股动脉、肱动脉途径比较,PCI成功率和临床效果相似,但穿刺部位并发症很少。
我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拥有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和世界领先德国西门子C型臂血管显影机,该中心自2002年开始开展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近3年来已为200余名患者成功地实施了经桡动脉路径行PCI治疗冠心病,无一例手术并发症出现,为广大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